是个旧笔记本,里面是外婆的字迹,娟秀而工整,记着些日常琐事:“今日买了两斤苹果,给隔壁张婶送了几个,她孙子病了”“老周(外公)修钢笔时划破了手,煮了红糖鸡蛋给他”“书店新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周说明天借走,其实是想让我在扉页写名字”。
最后一页,是外公补写的,字迹苍劲有力:“她走的那天,阳光很好,像我们初见时。灶上还温着她煮的粥,稠得刚好。”
安小甲把笔记本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份沉甸甸的温暖。走到书店门口,她回头看了一眼,江陵正站在书架前,左手虽然还缠着纱布,却在认真地擦拭外婆和外公的合影,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时光。
晚风吹拂着街道旁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安小甲摸了摸口袋里的铁皮哨子,突然想吹一下,又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她知道,有些秘密不需要说破,有些感情不需要定义——就像外婆的红布条和外公的哨子,就像她和江陵的笔记本与钢笔,它们在时光里静静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到家,她把笔记本放在书架最上层,和江陵送的那两本旧书并排摆着。台灯亮起时,暖黄的光线落在封面上,仿佛能听到几十年前的哨子声,穿过岁月的尘埃,轻轻落在书页上,温柔得让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