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卫暗探随行,核查军饷是否足额发放,也摸清那些将领的动静。
哪些是真心悔过,哪些是假意顺从,你心里要有数。”
张鹤鸣俯身细听,不时点头,偶尔插言:
“陛下,臣以为可让随行军士中的文书,在发放军饷时登记士卒名册,既能防止将领冒领,也能摸清各卫所的实有人数,为日后整顿做准备。”
“说得好。”
朱由校赞许地点了点头。
“就按你说的办。此行凶险,你凡事多斟酌,若遇急难,可直接发密信回朝,朕会给你调兵支援。”
君臣二人就着舆图,又细细商议了近半个时辰。
从军饷发放的流程,到应对将领抵触的预案,一一敲定。
待商议完毕,张鹤鸣再次躬身。
“有陛下全力支持,臣定当稳住九边!”
朱由校看着他坚毅的神色,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下去准备吧,务必在四月之前启程。”
“臣遵旨!”
张鹤鸣躬身辞行,转身时脚步比来时沉稳了许多。
走到暖阁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
皇帝已重新拿起案头的奏疏,勤政的模样,让张鹤鸣心潮澎湃。
有此明君圣君,大明如何会好不起来?
张鹤鸣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密折,大步走出暖阁。
九边的安稳,大明的局势,此刻正压在他的肩上。
张鹤鸣躬身退下后,东暖阁内的喧嚣散去,只余下朱由校独坐案前批阅奏疏。
“陛下,天已昏沉,该用晚膳了。”
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里捧着一盏刚温好的参茶,语气恭敬得近乎小心翼翼。
他见皇帝盯着殿门出神,便顺着目光望了望,随即补充道:
“尚膳监那边已经备好了菜,再晚些菜就凉了。”
朱由校放下笔毫,端过参茶,却摇了摇头:
“先不急,今晚的密折还没到吗?”
自他登基后,便立下了规矩:
每日早朝前方看锦衣卫密报,掌灯前必阅地方密折。
那些盖着“密”字朱印的折子,有的来自边镇总兵,有的出自各省巡抚。
它们不像明发奏疏那般需经六部流转,能最快将天下动静递到他眼前,是他掌控朝局、洞察隐患的关键。
魏朝刚要回话,殿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密折来了!”
话音未落,王体乾已躬身快步走入,他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两人合力捧着一个半人高的竹编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