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抵得上十名纺妇!
臣正想向陛下禀报,没想到陛下竟亲自召见!”
“好!好!”
朱由校连说两个“好”字,语气里满是欣慰。
“走,朕今日便随你去科学院,亲自看看这台‘宝贝’的真容!”
皇城东北角,紧邻兵仗局的一处院落,便是朱由校亲旨设立的“科学院”。
选址于此,正是因皇城守卫严密,且离乾清宫也很近,他这位爱琢磨器物的皇帝,随时能抽身过来查看进展,免去了出城时“清道、戒严、百官随行”的繁琐。
这日巳时刚过,数百名大汉将军,簇拥着帝辇,停在科学院朱漆大门外。
从帝辇上下来,朱由校一身常服,未戴冕冠,只束着玉束带,眼底带着几分对新物的期待,快步跨进了院门。
此时的科学院刚立三月有余,院落是从前的闲置宫署改造而来,占地足有十亩,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分设了“玻璃坊”“皂香坊”“水泥坊”“织机坊”等几处作坊,虽规制尚简,却处处透着新鲜劲儿。
朱由校刚走至第一间作坊外,便见几名工匠正围着一炉通红的琉璃料,炉边摆着几块透亮的平板。
那是按他当初随口提的“透光琉璃”思路烧制的玻璃试制品,虽边缘还带着些气泡,却已能清晰映出人影。
隔壁的皂香坊里,架子上码着一排排四方皂块,有掺了桂花的、玫瑰的,皂体细腻,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倒是水泥和香水,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到现在了还没有出成果。
看着这些新鲜物件,朱由校笑着点头,目光却早已越过这些。
今日他来,心头最挂记的,是宋应星提过的“改良纺纱机”。
跟着引路的小吏穿过两道月亮门,便到了织机坊所在的三进院落,刚进院门,三架大小不一的机器便映入眼帘。
朱由校径直走向那几架纺纱机。
“宋卿,介绍介绍罢。”
“是!”
宋应星起身,先引着朱由校走到最外侧那两架稍小的机器旁,指着左边一架高约丈余、带着两层木楼的机器道:
“陛下,此乃如今江南官营织造局常用的‘花机’,专织龙袍、妆花缎这类繁纹织物。
您看这机身,长达一丈六尺,底下立着一千八百根竹制衢脚,支撑着上层的‘花楼’。
织造时需两人协作:
一人坐在花楼上,双手提拉‘花本’,这花本上的每一根耳子线,都对应着机上的一根经丝,提拉之间,经丝便会按纹样起落。
另一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