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熊廷弼在辽东连传捷报,赫图阿拉之战的战果愈发清晰,封赏有功将士的事宜也被提上了日程。
此事看似简单,实则颇为棘手。
封赏太厚重,恐引朝臣非议,说陛下重武轻文、赏罚失度。
封赏太微薄,又怕寒了边关将士的心,更难合陛下倚重军功的心意。
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侍郎袁可立、吏部尚书史继楷与首辅方从哲为此连日会商,反复斟酌,才总算拟定了一份封赏表。
至于为何吏部尚书从周嘉谟变成了史继楷,很简单。
朱由校给了周嘉谟许多机会,但他不中用。
好在最关键的时刻,他还算是迷途知返,因此还能保全性命。
朱由校便让他告老归乡了。
让做过吏部侍郎的史继楷暂领吏部。
至于吏部尚书的人选,朱由校还在物色当中。
四人对于封赏之事不敢耽搁,当即联袂前往乾清宫,将表章呈至御前。
朱由校坐在东暖阁的御案后,接过那份誊抄工整的封赏表,目光首先落在了最靠前的名字上。
毛文龙。
表章上对毛文龙的功绩与封赏写得明明白白:
“毛文龙,原任天津海防游击(从三品),此战作为奇袭赫图阿拉的发起者与统帅,统筹全局、决策千里,协调诸军步调,实为战役首功,当记‘运筹帷幄’之勋。
拟晋升为天津水师总兵官(正二品),封平虏伯,掌辽东沿海诸岛防务,节制皮岛、长山岛等水师;赏银五千两,彩缎百匹,特赐蟒衣玉带;荫其一子为锦衣卫百户,世袭罔替。”
朱由校指尖划过“平虏伯”三字,眼中露出满意之色。
这个封赏,可谓恰到好处。
从游击到总兵官,连跳数级,正二品的武官职位足以彰显其战功。
“平虏伯”的爵位虽属流爵,却已是异姓臣子能得的极高荣宠,既肯定了他“荡平虏寇”的功绩,又未逾越祖制。
掌辽东沿海诸岛防务,更是将实际兵权交予手中,让他能继续牵制建奴,与熊廷弼的陆上防线形成呼应。
至于蟒衣玉带与荫子锦衣卫百户,前者是高级官员的荣誉象征,后者则是对其家族的恩荫,既满足了武将对荣耀的渴求,也兼顾了其身后的家族荣光。
“嗯,毛文龙的封赏,拟得妥当。”
朱由校抬眼看向四人,语气中带着赞许。
“他敢奇袭敌巢,这份胆识与功勋,配得上这份恩荣。”
方从哲等人暗自松了口气。
陛下对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