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结束早朝,乘銮驾返回乾清宫东暖阁时,日头已渐渐爬高。
看这日头走势,再过一个时辰,便该是正午时分了。
从龙辇上下来,朱由校便马不停蹄的进入东暖阁中。
毕竟,还有许多奏疏还没批阅呢!
这一天天的,活是真干不完。
偌大的帝国,每天都会给你生出事情来。
朱由校刚在铺着明黄软垫的宝座上坐定,魏朝便轻步上前,躬身禀道:“陛下,永康侯与丰城侯已在殿外候着,说是按旨将募来的兵丁带回了。”
早上朱由校便得到锦衣卫的消息了。
如今看来,他所募的三万大军,此刻是募全了。
朱由校眼神闪烁,当即说道:
“宣他们进来。”
不多时,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两个身着公侯袍服的身影躬身而入。
为首的永康侯徐应垣面色黝黑,眉宇间带着风霜之色;身侧的丰城侯李承祚则稍显清瘦,眼角却透着一股干练。
正是半年前被朱由校派去各地募兵的两位勋贵。
“臣徐应垣(李承祚),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齐整整地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微哑,却难掩中气十足。
朱由校抬手示意他们平身,目光在两人身上转了一圈:“起来吧。看你们这模样,倒是历练得不错。”
半年前,他特意点了这两位家世清白、素无劣迹的勋贵,给了他们相同的差事:
徐应垣赴河南,从流离失所的灾民中挑选青壮。
李承祚往浙江义乌,专从矿工里招募悍勇之士。
两人各领一万兵额,要组建的,是直属于皇帝的亲卫军。
如今半年过去,这两位总算不负所托,将募来的兵丁带回了京城。
徐应垣起身时,腰板挺得笔直,声音洪亮:“托陛下洪福,臣在河南共募得青壮一万零三百余人,皆是身强力壮、无家室拖累的汉子,已按军制编练成队,此刻正驻扎在西山锐健营候命!”
李承祚也紧随其后回话,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臣在义乌募得矿工与乡勇一万一千余人,这些人常年在矿洞劳作,力气大、性子烈,又熟悉器械,稍加操练便是好兵,现已在丰台大营整肃待命!”
兵是募回来了,人数也都凑齐了数,但在朱由校看来,徐应垣与李承祚这两位勋贵的能耐,比起定远侯邓邵煜来,实在是差了一截。
半年前派邓邵煜去山东募兵,那才叫干净利落。
不过三四个月月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