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手中竟拿着朱笔在批阅奏疏!
老臣心头一震,与李长庚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不过,两人的震惊之色很快就消散了。
他们宦海沉浮数十载,深知在这紫禁城里,有些事看见了也要装作没看见。
更何况,今日他们前来,可是另有要事。
这关系到能否解决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
两人震惊的表情尽在朱由校眼中,但他也当没看到,将话题引到他们两人此行的目的上来。
“说说吧,你们此番前来作甚!”
李汝华与李长庚对视一眼,前者硬着头皮拱手道:“陛下明鉴,按熊廷弼送来的捷报核算,此番封赏将士并抚恤伤亡,至少需五十万两之数。”
他顿了顿,喉结微动,委屈般说道:“只是.如今太仓银库几近见底,臣等实在是在短时间内筹措不出这么多的钱财.”
“又是哭穷?”
朱由校无语的摇摇头。
“朕听魏大铛说,你们是为天津市舶使司而来?怎么又在哭穷?”
“陛下圣明!”
李长庚见机立即接过话头,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臣等愚钝,虽不敢妄议加征辽饷,却思及天津乃我朝北方门户,有些主意。”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精心绘制的海图,在魏朝捧来的案几上徐徐展开。
朱由校目光一凝,只见图上渤海湾如弯月抱珠,天津卫恰似明珠缀于要冲。
他身子不自觉地前倾,眼中露出十分感兴趣之色,问道:“爱卿有何良策?”
这一问,如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波澜。
李长庚闻言精神一振。
他手指点向渤海湾处,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容禀,天津市舶使司地处渤海湾咽喉要道,实乃连接辽东、朝鲜、倭国的海上门户。此处既是大运河的北端枢纽,又有直沽河贯穿其中,水陆交通之便利,堪称北方第一。”
他条分缕析地陈述道:
“其一,可设天津为军需贸易中枢。臣查辽东将士最缺火药、铁器,而朝鲜苦无上好棉布。若以官营方式统购统销,既可避免奸商哄抬物价,又能以高价换取辽东人参、貂皮等特产。”
“其二,当垄断高利商品。”
李长庚眼中精光闪烁。
“倭国白银低贱,若可与之贸易,可岁入百万两,朝鲜高丽参价比黄金,南洋香料更是价值连城。若由市舶司专营,抽取三成关税,岁入何止百万?”
“其三,发放‘船引’一事。臣已查得,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