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翰林当即开始了他们仕途中最特殊的差事:为天子参谋军机要务。
暖阁内一时只闻书页翻动之声,偶尔夹杂着朱由校的轻声询问。
说来也奇,多了这两双慧眼相助,朱由校批阅奏疏的速度竟快了许多。
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斟酌的军报,如今只需略览两位翰林拟就的批语,便可迅速决断。
年轻的皇帝终于得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那些关乎国本的奏疏上。
陕西的旱情要如何赈济,漕运的积弊该怎样整顿
这些往日被军务挤占的政务,如今都能细细推敲了。
就在朱由校与两位翰林商议军机要务之际,暖阁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轻手轻脚地趋步上前,在距离御案三步处恭敬跪倒,双手捧着一块象牙腰牌:“启奏陛下,内阁群辅李汝华、户部尚书李长庚递牌子求见!”
朱由校闻言,朱笔微微一顿,抬眉问道:“可说了是因为何事来拜见?”
这些日子以来,每当这两位大臣联袂求见,十有八九都是来哭穷要钱的。
若是如此,这两个人他见都不见!
真当他的内帑是取之不尽的金山银海?
若非他登基以来多方敛财,辽东的后勤补给早就断了,哪还有余力发放将士们的粮饷赏赐?
更何况,内帑还要供养京营的十余万大军,他纵使真是开银行的,钱也不够用。
现在他一听到李汝华与李长庚的名字,就条件反射般地感到头痛。
魏朝察言观色,连忙回禀:“启禀陛下,听他们说,是为天津市舶使司的事情来的。”
朱由校听到天津市舶使司几个字,原本疲惫的双眼顿时精光四射。
他顿时不累了。
这可是关乎开源生财的要事!
朱由校整了整衣冠,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让他们进来吧!”
“奴婢遵命!”
魏朝躬身退出暖阁,不多时便引着两位重臣入内。
李汝华与李长庚迈着规整的官步,在距离御案五步处齐齐跪倒:“臣东阁大学士李汝华(户部尚书李长庚),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起来罢。”
朱由校虚抬右手,示意魏朝赐座。
老太监连忙指挥小太监搬来两个黄花梨圈椅。
“谢陛下隆恩!”
两位大臣恭敬谢恩,缓缓入座。
就在这当口,李汝华余光瞥见暖阁角落里伏案疾书的两个青色身影。
那不是新科状元倪元璐和榜眼卢象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