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五月初四。
北京城。
夏日的暖风拂过京师九门,这座煌煌帝都此刻正沉浸在一片祥和繁华之中。
辽东战场的烽火狼烟仿佛远在天边,街巷间听不到金戈铁马的肃杀,唯有此起彼伏的市井喧嚷。
自新君登基以来,一连串新政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底色。
尤其是杨涟奉旨整顿漕运后,昔日盘踞河道的“漂没”恶吏被一扫而空,淤塞多年的水道重新畅通无阻。
江南的粮船昼夜不息地驶入通州码头,各地转运而来的漕粮堆满了京仓,连带着码头脚夫的号子声都比往年响亮三分。
城门外,曾经蜷缩在草棚中的流民们,如今正弯腰在属于自己的田垄间。
洪承畴持天子剑清丈畿辅荒地,将那些被豪强隐匿的无主之地,一亩一亩地分给衣不蔽体的贫民。
春播的粟种刚入土,炊烟便已从新起的茅舍顶上袅袅升起。
吃饭的嘴多了,可锅里熬的粥却稠了。
这全仰赖圣天子的恩德。
最让坊间津津乐道的,还是东西两市粮价的暴跌。
去岁还高悬“每石二两”的水牌,如今竟被朱笔改成了“一两银”。
原来皇帝亲自坐镇顺天府,将那些囤粮抬价的奸商锁拿问罪,连带着盐价、布价也纷纷低头。
大明的百姓,骨子里透着淳朴,却也生就一双雪亮的眼睛。
他们或许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谁让他们碗里的粥稠了、身上的衣裳厚了,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自打皇帝整顿漕运、清丈土地、平抑粮价,京城的市井小民们便渐渐尝到了甜头。
街头巷尾的茶摊上,老农们捧着粗瓷碗咂摸着嘴:“往年这时候,米价早涨到天上去了,今年倒好,一石米才一两银子!”
卖炊饼的王老汉更是逢人便夸:“自打万岁爷登基,咱这买卖好做了,连税吏都不敢再伸手要‘孝敬’了!”
锦衣卫的番子们混迹在酒肆茶楼,但凡听见有人念叨句“皇上圣明”,转眼间这话就能变成《皇明日报》上的万民称颂。
东厂的探子更是无孔不入,连孩童传唱的童谣里都掺着“天启爷,降甘霖”的词儿。
这般铺天盖地的舆情造势之下,莫说是寻常百姓,就连那些往日里爱挑刺的酸秀才,如今在文会上也不得不捻须叹一句:“陛下施政,确有仁君之风。”
更妙的是官府的手段。
街头说书人的话本里,皇帝微服私访惩贪官的故事被添油加醋。
庙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