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敬畏。
朱祐樘道:“调李孜省去西北,需在暗中进行。不能太过张扬,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延龄的出兵。”
张峦赶紧问道:“陛下,不知延龄几时出兵?从南边现把李孜省调回来,时间上赶得及吗?”
“大概在年底吧。”
朱祐樘摇头道,“并不在当下,应该没啥问题。”
“啥?”
张峦惊讶地问道,“王威宁进草原可有些时候了,战线距离京师如此遥远,或许草原上某个地方,王越已经跟鞑靼人开战……吾儿有没有可能最近几天就会从大同出兵……”
朱祐樘笑道:“岳父对延龄的出兵计划不太了解吗?”
张峦道:“臣没仔细问过。且很多事,变数太多,延龄人在大同,会再做筹谋。再说了,他也不能随便写家书不是?就算有家书,也不能提这个啊,万一半道被人劫去了怎么办?消息不就外泄了吗?”
“嗯。”
朱祐樘道,“是这样,延龄的意思,要把鞑靼人先抻一抻,让其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三边,放到延绥,或是宁夏……这样当延龄统领兵马从大同进入草原,他们才会认为只是一路袭扰人马,属于偏师,不会想到这才是平定草原的主力。”
“单靠……两千多人马?”
张峦瞪大眼睛,不敢置信地问道。
朱祐樘微笑道:“兵贵精而不贵多,历史上霍去病纵横草原大漠,麾下也不过八百骑,在我眼中,延龄丝毫也不逊色先贤。”
见张峦要发表不同的看法,朱祐樘摆摆手,“岳父且听我言……或许你还不知延龄造出的火器究竟有怎样的威力。这么说吧,延龄手下,每个人都装备三匹上好的战马,手上带着新式火器,可以在几百步外取鞑靼人性命,任何铠甲都不顶用。”
“什么!?”
张峦更为惊讶。
朱祐樘道:“且火器端在手上,可以做到连发六弹以上,装填不用太久。若是鞑靼人倾巢而出,还有驮在马背上随时都可以组装使用的各种轻便霰弹炮迎战,可以从远、中、近不同距离杀敌于无形!试问,这样的人马,需要太多吗?”
张峦道:“人多一些总归是好的。”
“不然。”
朱祐樘摇头道,“人多了,诸如像王越这样领兵上万,会让鞑靼人产生防备心理,并不会主动来战,即便交战也会有所保留。
“但若鞑靼人当大明只有两千人马从大同方向进入草原,后方又无援兵,是否会以优势兵力倾巢而出,速战速决呢?”
张峦惊讶地问道:“所以吾儿想诱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