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虽不才,却也常自比诸葛武侯——当年武侯能以蜀地精锐远征关中,某今日为何不能?”
见王昭远并非不建议出兵,李洪澄暂忍反感,听着他继续言语:
“使者回去告知李公,若宋军真敢入寇关中,某便亲率大军出祁山——哦不,出剑门,驰援京兆府。
届时不仅能保蜀地无恙,还要助李公稳定局势,让中原人知道,蜀中有大将!”
孟昶在龙椅上微微颔首,代表认同。
在接见李洪澄之前,孟昶就与王昭远商议过此事。
虽说王昭远的自大,让李洪澄隐有不屑,然今蜀国愿意出兵支援,便是最好的结果。
接着李洪臣与王昭远商议起,来日合兵的具体事宜。
八月的汴京城中,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符彦卿矫诏谋逆,此事在三位重臣的审理下,实情正逐步清晰,甚至部分涉案人员的刑罚都已做出。
作为主谋的符氏一族,受到的刑罚最为严厉:
符彦卿腰斩于市,族人男者皆绞,女者没为官婢。
宋代刑法大致承袭唐律,对于谋逆重罪,并无“诛三族”之说。
虽说并未如汉代一般“诛三族”,但符氏一族经此一事,基本上是要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自赵匡胤称帝以来,他还是第一次下达族诛命令,这一变化代表着大宋的中央集权,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至于朝中发生的第二件大事,则是杜太后驾崩。
赵匡胤的嵩山祈福之举,并未让杜太后的病情有所好转,在赵匡胤祈福完毕返回朝中的数日后,她便病逝于延寿宫。
杜太后的驾崩,让赵匡胤悲痛莫名。
历来皇室守丧都遵循“以日易月”的原则,及三年守丧期为二十七日。
而五代中战乱频繁,君主常常不在意这一点,很多时候都将守丧期进一步缩短为三日或七日。
悲痛的赵匡胤一改五代旧俗,表示要遵循礼法,将为杜太后守丧的日期重新确定为二十七日。
这二十七日中,赵匡胤虽能日常处理政务,但杜绝一切娱乐活动。
今日是守丧的第十日,刚处理完政务的赵匡胤带着赵德秀,微服来到了城外。
初秋的风掠过汴京城外的土坡,父子二人站在土坡上,朝着前方望去:
往日里荒草没膝的野地,此刻已被犁出整齐的田垄。
田垄之中,众多穿着粗布短褂的农夫正弯腰除草,他们裤脚沾着泥,额角的汗珠顺着消瘦的脸颊往下流着。
额头上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