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询问,让赵德秀沉思起来。
由众多大儒挑选出的十份试卷,在论点、文笔、学识乃至于字体方面,都属于同科中的佼佼者。
但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要想评判出十份试卷中的第一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处在于无一明确标准。
这十份试卷中,内容上有支持新政的,有不支持新政的,还有态度中立的。
只要论之有理,都属于切题佳作。
而钦点状元一事象征着天子态度,那就必须要考虑到政治影响。
朝廷允许天下学子畅所欲言,只要你的论点有理有据,表现出不支持新政的态度亦无妨。
充分吸收正反面意见,为下一步的新政改良奠定基础,本就是今次科举的另一重意义所在。
但朝廷支持新政的态度,是一定要坚定的。
宋神宗,不可学习。
在确定这一点主旨后,赵德秀挑选的范围,固定在三份试卷中。
十份试卷中,唯有三份是明确支持新政的。
那三份试卷中,就有着周渭的名字,但赵德秀心中的状元不是他。
赵德秀将目光看向另一份试卷:
“父皇,儿臣以为杨砺当为今科状元。”
听到赵德秀的回答后,赵匡胤不置可否问道:
“为何?”
在赵匡胤考教的目光下,赵德秀说出了他的看法:
“杨砺生于世宦之家,家族在朝野多有门生故吏。
支持新政的他进入朝中后,自会为朝廷新政吸引出一部分拥笃者。”
“再者,京兆杨氏名满天下。
杨砺身为杨氏嫡子,身负京兆杨氏厚望,若他支持新政的态度,能为天下人皆知,就会影响到许多还在观望的世族。”
目前新政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分别是官制、田亩及科举。
在这三方面新政中,世家豪强被损害的利益不少,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
但人性向来是矛盾的,只要有利可图,部分世家豪族并非不能壮士断腕,寻求转型支持新政。
而作为社稷之主,一味用强是行不通的,过刚易折。
要懂得运用温和的手段,来分化拉拢——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
刚柔并济,方能为新政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京兆杨氏作为天下望门,正好可作为一个极佳的突破点。
接着赵德秀拿起御案上的一块糕点,放在了杨砺的试卷空白处:
“京兆杨氏愿恭顺王化,那父皇不如就恩赐甜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