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不知有多少节度使,想让张昭去死。
数次面对死亡威胁,张昭始终不惧,他坚定的提倡着他的政治策略,实无愧大儒之名。
张昭的政治策略,并不适宜当世的情形,但这只能说明他缺乏远谋,他想让天下太平的心是热忱的。
这一热忱的心,若遇到正确的政治策略,两相结合下会释放出相当大的政治能量。
张昭的话,让赵德秀面上露出喜意。
赵德秀一路将张昭搀扶至马车上,当张昭的马车渐渐远去时,赵德秀突然意识到一点:
父皇钦定张昭为主考官,为的就是今日吗?
数日后,万岁殿中。
赵德秀站在御座旁,看着赵匡胤在观阅十份试卷。
这十份试卷是得到大多数考官一致认可的上等卷。
赵匡胤一边看着御案上的试卷,一边对赵德秀说道:
“你可知前朝的牛李党争?”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德秀回道:
“略知一二。”
见赵德秀知道这一件事,赵匡胤便直接说道:
“牛李党争,致使朝堂内斗不休,凭白损耗国家元气。
而牛李党争会产生,有一个原因便是在于,科举士子为礼部门生。”
按照科举旧制,通过省试的学子,就当是今科进士。
就是说进士的选拔权,是直接掌握在礼部官员手中。
礼部官员直接掌握选拔权,就会促使进士们对考官或礼部主官感恩戴德,从而依附在他们身边形成“党”。
另外有心入仕的学子,亦会想方设法巴结掌握科举的官员,从而进一步加强“臣党”的形成趋势。
臣党的形成,不止会对国家有害,还会直接威胁到皇权。
这是一心加强皇权的赵匡胤不能允许的。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相当认可。
“惟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
进士身份,当由父皇钦定。”
赵德秀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敏锐,让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今科省试困于贡院规模,方暂放禁宫举行。
这一事,给了朕启发。
朕打算在解试,省试之上,再设立殿试。
自明年起,解试与省试主选拔,殿试由朕亲掌,定进士身份及名次。”
说完这一构思后,赵匡胤接着说道:
“朕借鉴前史,打算钦点状元一名。
你觉得这十人中,谁能当的起“状元”之称?”
说罢,赵匡胤便将目光看向赵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