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然今科竟能录取七十余人,实出乎老夫所料。
一科尚且如此,不知过往有多少贤士,被庸碌之辈阻隔于朝堂之外。
殿下的改制之心,臣今日知矣。”
原来张昭是想夸赞赵德秀主持的新政。
张昭出身濮州张氏,濮州张氏历代来做官的不多,却善出大儒。
因濮州张氏,有世传经书,属于儒家中的名门望族。
凡为大儒者,大多喜欢推崇“复古”,在新政刚开展的时候,张昭便对新政抱有犹疑看法。
张昭的名望甚高,他的看法间接影响到朝中许多大臣。
可张昭虽心有犹疑,却从不会公然无端攻击新政,他带着理智的态度,审视着新政的一系列发展。
唐末儒士还未进展到后世那般,大多是外清内污的腐儒。
而在阅完卷后,放在摆在面前的事实,张昭改变了他对新政的看法。
察觉到张昭言语中流露出支持新政的态度,赵德秀连忙上前搀扶住这位朝中宿老。
“张公能知我心,实乃我之幸事。”
“然朝野上下,能知我心者,又有几人呢?”
当下环绕在赵德秀身边的,都是支持新政的官员。
可这一部分官员,放在整个中枢中来说,终究还是少数。
目前朝廷中的官员,根据对新政的态度,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赵普、薛居正等为代表,表示支持。
一类是如李昉、师颂等为代表,表示反对。
这两类官员的数量都算不上多,大部分都是第三类以张昭为首的犹疑者。
若是能得到张昭的支持,那第三类官员很有可能会转变态度。
朝廷上下同心同德,方能让建隆新政愈发释放出活力。
张昭历任多朝要员,他岂能听不出赵德秀话中的深意。
看着搀扶臂膀的那双手,张昭严肃的神情缓和了些。
他在走出殿门后说道:
“殿下勤修德政,同僚观望之心,自有老臣前去分说。”
张昭对赵德秀是有着天然好感的。
这倒不是张昭想趋炎附势,张昭对赵德秀的好感自大宋建立那刻起就存在。
原因在于赵德秀的嫡长身份。
自后唐开始,几乎面对每一位君主,张昭都会建言君主确立太子。
确立太子的同时,还希望君主广封宗室,以类似于分封制的办法,将国家的形势给稳定下来。
要知道张昭的这一建言,是直接触及到地方节度使的敏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