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建隆二年七月初。
经过多日的忙碌后,垂拱殿内的阅卷工作终于结束。
整理完录取的试卷后,殿门在禁军的推动下缓缓打开,赵德秀的身影出现在众考官眼中。
赵德秀转目望去,发现站在殿门内的每一位考官,都脸色憔悴,精神不振。
甚至有的考官,花白的胡须上还沾染着墨迹,看起来颇为不雅。
当世的儒士,通常对个人形象颇为看重。
能让考官们来不及清理胡须上的墨迹,足以说明多位考官在过往的时日中,是如何专注于阅卷一事。
这一份专注,值得赵德秀心生敬意。
赵德秀快步上前,对着一众为国取才的考官拱手道:
“近日来,辛苦诸位贤卿了。”
见赵德秀体谅自身的辛苦,每一位考官憔悴的面容上,都露出了些许笑意。
能被扔进垂拱殿中的考官,除去要是世之大儒外,还必须有着一定的阅卷经验。
但诸位考官过往阅卷多次,从无如这次般劳累过。
李昉回想起前朝阅卷时的惬意生活,忍不住在心中万般追思。
从赵德秀的态度足以看出,来日本朝的每一次阅卷,都将会如这次般严苛。
位列考官之首的张昭,对着赵德秀一拜道:
“合诸位同僚之力,今次共录取试卷共七十六份。
录取试卷皆已封录完毕,待太常寺官员与原卷对应姓名、籍贯后,就将有一份录取名单呈送给殿下。”
从张昭的话中可以得知,今科录取的进士为七十六人。
这一人数相比于前朝,属于是翻倍的增加,但若放在三千人的基数中,看起来则有些少。
实则这一现象是正常的。
科举考试,只要考官不有意放水,是基本不会有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因当世的知识传播,远不如后世的便捷。
后世的学子从小接受系统教育,加上许多人本就是在众多知识流的沉浸中长大。
故遇到某一论题时,许多人都能引经据典的扯上一大段落。
当世的学子,接触的知识面很狭窄,还大多是自学。
单“引经据典”这一项,足以难倒大部分学子,更不必说还要进一步的鞭辟入里,言之有物。
“国家以严取士,理所应当。”
赵德秀还以为,张昭是在担心他录取人数少,会引得自己不满。
但张昭的本意并不是这。
说完取士人数后,张昭抚须道:
“臣阅卷多次,标准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