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背着手巡视起殿内。
每当赵德秀经过一处案几时,他总是会不经意间扫视几眼身下学子的答卷。
而学子们都沉浸在答题中,根本没人注意到赵德秀。
至于殿内的官员,都知道赵德秀的身份,面对他的“游手好闲”,都直接当做没看到。
要不是直接身处在学子们之中不太合适,手痒的赵德秀,甚至都想微服成学子,一同参与今日的科举。
贺氏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贺知章的后代,贺知章可是前朝的状元。
赵德秀觉得家学渊源下,他或许亦有几分进士之资。
心中的小小遗憾,让赵德秀看起学子们的试卷内容,变得愈发认真起来。
不知不觉间,赵德秀走到张去华的身旁。
从试卷上看到张去华的名字后,赵德秀想起了一人——李昉。
李昉是当朝大儒,亦是这次科举的副考官之一。
赵德秀曾听过李昉曾称赞过张去华文采非凡,实为年轻一代中的翘楚。
就是张昭、薛居正等人对张去华,亦有着不低的评价。
有着多人的夸赞,赵德秀瞄张去华试卷时,又多了几分关注度。
“今朝廷不察民间疾苦,轻信奸臣之言,遽变百载之制,是为君不君。
酷吏承风望旨,刻剥百姓以邀功,是为臣不臣。
上下相戾,中外不安,恐非国家之福。”
刚一看,赵德秀就看到这段话。
写的什么玩意儿?
这要是在军中,赵德秀就直接一脚踹过去了。
忍住伸腿的冲动后,赵德秀平稳情绪,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朝着前方继续走去。
每当朝廷有变革之举,因会损害到先前的既得利益者,就没有不挨骂的。
当朝着前方继续走去后,赵德秀的目光又巡视过不少学子试卷。
大多乏善可陈,唯有一人:
“盖闻先王之政,“因时而变,不失其常”。
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非背于前,乃适于时也。
伏愿朝廷明变之理,固新之志,严吏治以行法,宽民力以安邦。
则数年之间,帑藏充,民生足,士知经术,兵有战力,太平之业可待。”
瞧见这一段后,赵德秀眼睛一亮。
一路走来,殿内学子中并非无支持新政者。
但先前学子的支持,都显得相当隐晦,目前唯有这一人,是明确且坚定的表达出支持新政。
况且观这人的用词造句,他的文采并不差。
尽管一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