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激动与忐忑的。
相比于后世学子,当世学子心中的激动情绪定然更加浓烈。
因当世考的好,是能够直接进入官场的。
赵德秀用目光在殿内不断巡视着,他发现许多学子在看到试题后,并未直接动笔,似有意外之态。
会意外是自然的。
根据当世科举常例,进士科主要考的是诗赋。
而既有权主导科举,赵德秀就不会允许,这一常例在科举中继续存在。
诗词歌赋作的再好有何用?
新政大势浩浩荡荡,天下百废待兴,国家需要的是有真知灼见的干才。
至于偏科的艺术生,日后再择机录取不迟。
今日的试题,是赵德秀亲定。
周渭一看到试题,脸上就有着惊讶。
“今之论者或曰:前朝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
试问:新政利国乎?利民乎?宜罢宜行,其义安在?”
今朝第一次科举,竟然考的是时策之论。
并且试题还直接以朝廷正在施展的新政为切入点,希望广大学子们论述一番看法。
联想到之前得知的消息,周渭一瞬间猜想到,今科试题很可能是晋王亲定。
与周渭有着一样猜想的学子不在少数。
可猜出这一点无用,该如何动笔破题,写出一番佳作才是关键。
于脑中思索一番后,周渭拿起案上毛笔,开始伏案书写起来。
“或谓:前朝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与周渭不同的是,一向才华横溢的张去华,却手握毛笔,迟迟未写下第一个字。
新朝第一次科举,便以时政为题,足以说明朝廷的经世之心。
但关键是,张去华本身就是新政施行后的利益受损者之一。
既利益受损,张去华怎可能衷心支持新政?
渐渐地,张去华心中出现了与周渭不一样的看法。
今朝廷以新政试问天下学子,难不成在晋王殿下心中,他对后续开展新政一事并无信心?
张去华喜欢翻阅史书,史书上不少改革无疾而终,在于当权者的不坚定。
意识到有可能将大宋,重新导回正途之后,张去华心中有了计较。
毛笔沾上墨水,一篇推崇德政的开头便出现在张去华笔下:
“《尚书》有言,“政在养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动笔起来。
监考的过程颇为无聊。
按捺不住的赵德秀,如前世监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