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方才所议内容,写好一道奏本,孤会让人交给赵相公。”
政事堂是朝廷中枢的决策机构,任何政策都需要先经过赵普的手,再呈报给赵匡胤决断。
得到指令后,薛居正起身拜道:
“诺。”
在赵普的有意通融下,政事堂的反应很快。
数日后由赵匡胤御笔朱批的一封,阐述科举新政的诏令,就张贴在了开封城内的大街小巷中。
由于年初以来,朝廷上下正风风火火的开展新政,开封城内的布告栏下,时常聚集着一些学子。
这一部分学子多以寒门为主。
家中无权无势的他们,唯有紧跟朝廷时事,才能有机会抒发己见,以求在开封城中得到权贵的赏识。
尽管这机会相当渺茫,却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在朱雀大街的一处布告栏下,一名名为周渭的学子,正专心致志的看着布告栏中的诏令。
周渭是岭南人士。
周渭少孤,家境贫寒,为族中父辈交替助力养大。
周渭小时候就相当好学,得县中儒士启蒙,得以学习诗书。
在周渭长大后,南汉刘鋹荒淫无道,税赋繁重,致使周氏一族成为流民。
周渭带领乡族人士六百余人翻山越岭,前往湖湘一地避难。
还未到达湖湘,周氏一族接连遇上盗贼,不仅粮食断绝,周氏族人还死伤惨重。
最后周渭与幸存的少量族人,仓皇逃亡中原。
可以说周渭的前半生,足以大致代表当世百姓与寒门学子的悲惨境遇。
到达中原后,周渭一开始是中原数十万流民中的一员。
去年年末那场雪灾,几乎让食不果腹的周渭丧命。
好在天子与晋王仁德,大力抚恤流民,才让周渭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后朝廷派出官员,登记城外流民的户籍情况。
周渭一向富有管理才干,在他的组织之下,在官吏到来之前,他就大致摸清身边百余流民的户籍详情。
这一才能,让前来登记的户部官员对他有所赏识。
户部官员在得知,周渭还工于诗书后,便将他留在身边当了一小吏。
说好听点是小吏,实则是那位户部官员身边的随从。
但这一小小机遇,足以让周渭感到满足。
至少凭借着这一机遇,周渭能从城外的流民营中,顺利进入到开封城内。
自从来到开封城中后,周渭在闲暇时间总会来到布告栏下关心朝廷时政。
在先前的布告中,周渭了解到当今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