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五代弊政的决心,这一决心让周渭对大宋的归属感正越来越强。
前半生的悲惨生活,让周渭早就恨透了乱世。
自认学有所成的周渭,一心想凭借自身才干,让天下迈向太平。
诏令的左首用鲜红的笔迹,清晰的写着《建隆科举新政》六个大字。
一看刚公布的新政与科举相关,周渭的神色就更专注了几分。
周渭知道凭他的身份,是很难参与科举考试的。
可若能从布告中得知主考官的身份,周渭想凭借着那名户部官员的关系,递上一封“时政论”给主考官。
虽说纵算那名户部官员愿意帮他,主考官很大可能还是会将他的“时政论”当做厕纸来用。
但数百年来的寒门学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亦要尽最大努力尝试。
而周渭心中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在看到科举新政的第一部分内容时,已悄然转变为千分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正是赵德秀为保证科举公平定下的一系列新制度。
弥封、誊录、回避、登闻
每一项制度,皆能显露出赵德秀维护科举公平所做的努力。
公道自在人心。
赵德秀的每一项努力,每位寒门学子都能直观的感受到。
“晋王呀”
一边看着科举新政的内容,周渭一边想起那一日在城外望见的真容。
现在想来,周渭只觉得那便是真龙之相。
而随着目光的流转,周渭看到了布告上的后半部分内容。
“不论出身,皆可应试。”
“庆贺国战,开设恩科。”
当这两道政策,被周渭看到后,他的眼中渐有泪花浮现。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第一句,是周渭心中的不确信。
第二句,则是喜不自禁的周渭,直接振臂喊了出来。
这一刻,那千分之一的希望已变成百分之一。
当周渭欣喜的喊出这句话时,后续赶来的寒门学子还不知发生何事,大多用不解的目光看着他。
可接下来陆续有寒门学子,如周渭一般开始振臂欢呼起来。
“我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庆幸、喜悦、惊喜,诸多热烈的情绪开始在布告处绽放开来。
每一位寒门学子,皆如周渭那般,喜极而泣。
而在强烈的欢喜过后,一道道急促声开始响起来。
“走,快去报名!”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