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书屋 > > 宋秀 > 第142章 科举新政 澄清不公

第142章 科举新政 澄清不公(4 / 5)

于家庭条件优渥,他们本就比寒门子弟更容易中科举。

前唐科举施行百年,百年后朝廷还无多少寒门子弟便是事例。

先分化地方豪强,再拉一派,打一派,才是最佳的政治手段。

通过科举拉拢部分地方豪强,还能帮助各州县在经历最初的动荡后,能快速恢复元气,进入发展期。

第三点:要想让新政,真正在国家各处扎根,最重要的是培植出一个支持新政的利益集团。

任何政治理想,都应该建立在面包上。

将新朝科举,放在新政的大背景下施行,就容易培养出一批对新政有好感的官员。

再者将科举新政囊括进建隆新政中,更能让将来入仕的官员意识道:

“他们是新政开展后的既得利益者。”

一旦这一观念,在入仕学子心中定型,那日后谁想抨击新政,他们日后就会攻击谁。

入仕为官者,最重视出身。

有人反对新政,不就是在反对他们入仕的合法性吗?

权力根基被攻击,文人都会急得拿起刀拼命的。

能在咨议省中的官员,都是支持新政的。

在他们面前,赵德秀说出了施行科举新政的三大必要性。

说完必要性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科举一事,起始于隋唐。

前朝有制,我朝本来依制实施即可,但何谓科举新政,我朝的科举将“新”何处?

今日孤可以明确告知诸卿,我朝的科举就“新”在公平!

前朝黄巢之事,诸卿应当知晓,孤不想本朝出现第二个黄巢!”

说完后,赵德秀目光灼灼的看着在座臣工。

隋唐时期,是有着科举制度。

但那时期的科举制度,充满着不公。

唐时的科举不公在何处,举一个例子便知:请托之风盛行。

唐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接受请托,引起朝野不满。

唐穆宗下令“复试”,结果已录取的14个官员子弟竟有11人被黜落!

除去请托之风盛行外,唐朝科举还有着“公荐”“行卷”等诸多惯例。

那些惯例名义上,是在保证科举制度的灵活性,实际上已成为世家子弟攫取特权的方式。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朝廷中一种恶象渐渐形成:

“或父子兄弟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

科举本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成为五姓七望世袭特权的遮羞布。

及至今时,科举制度依然充满不

最新小说: 冲喜侍妾(古言1v1H) 天下凶神 潮来不钓(年上1v1) 普普通通打工蛇[末世] Re0:当代剑圣竟是我哥? 一人:八奇技强?可我内丹已成! 轻轻【NP】 大小姐淫乱日常(NPH) 漫漫长夜 从柯南元年开始建立穿越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