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例如魏仁浦就一直考不上科举,还曾因此被大臣非议过,气的魏仁浦一直铭记在心。
既知现有科举制度充满不公,赵德秀下定决心要改革科举,还天下寒门学子们一个公道。
众臣都从赵德秀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见众臣都有所动容,赵德秀率先说道:
“曾听魏公言,科举中考官时常能根据考生姓名、笔迹认出考生,从而进行偏袒。
孤打算在今年的科考中,实行弥封、誊录制度。
自本朝起,科考中每一张试卷上,考生姓名、籍贯、年龄等一应信息全部密封。
不许任何考官接触。
再者,礼部当有专门人员,负责誊录所有考生试卷。
将考生试卷誊录完后,再将试卷送至考官处审阅。”
说完这两项制度后,赵德秀将目光看向薛居正。
“薛侍郎,这两件事实施起来,应当不难吧。”
被赵德秀目光注视的薛居正,一下子慌张起来。
薛居正是世家出身,现任礼部侍郎。
之所以赵德秀要注视着薛居正,除去科举一事由他负责外,还因为薛居正当年就是通过世家间的“公荐”入仕的。
赵德秀的目光是询问,更是警示。
察觉到赵德秀的用意后,薛居正一个跳跃起身,对着赵德秀大礼参拜道:
“殿下澄清科举不公之心,足令天下学子感恩莫名!
这两项制度,实施有何难度?
纵有难度,臣定率礼部上下官员,披荆斩棘,协助殿下还天下学子一个公道。
即日起,臣与“科举不公”不共戴天!”
薛居正一边承诺,一便单掌向天,作发誓状。
其实想让科举一事变得公平,本质上都不难,根据弊病一一对症下药便是。
之所以数百年来,科举一直不公,在于统治者不想改而已。
薛居正的激烈反应,将咨议省内的一众官员看愣了。
薛公,反应太过激了吧?
面对众官员的不解,薛居正却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朝中流传出要展开新朝第一次科举后,就有不少世家子弟向他递送过名帖。
心中有鬼,怎能不怕?
薛居正的反应,让赵德秀颇为满意。
赵德秀隐约知道,薛居正近来府中络绎不绝的事。
但水至清则无鱼,科举新政颁布后若薛居正还顶风作案,那他全族就去陪麻氏一族去洛阳挖运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