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1982年。
南方沿海,四大经济特区如同新生的心脏,正将“改革”与“开放”的血液强力泵向全国。
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勾勒出崭新的天际线;
各类工厂相继开工,生产线上流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对“现代化”的急切渴望;
来自港澳、海外的投资商蜂拥而至,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与技术,更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外部世界。
而在四九城、沪上、羊城等重点城市,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市场的闸门一旦打开,经济发展的洪流便势不可挡。
羊城的李晓明,早已不是两年前那个夹着皮包的项目“倒爷”。
他的“明达建筑”挂上了烫金招牌,在珠江新城租下整整一层写字楼。
推土机轰鸣着开进天河的空地,工地上竖起的巨幅广告牌上,写着“明达花园,羊城精英之选”。
羊城的张丽梅更是风生水起。
这个曾经靠着批条倒卖钢材的女人,如今已然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她的丽梅商贸公司包下三层的批发市场,但仓库里早已不见钢材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堆积如山的牛仔裤,每天发往全国的货量能装满十节火车皮。
最新款的日立彩电直接从港岛运到她的仓库,成为各地供销社争抢的紧俏货。
曾经帮她搞到第一张钢材批条的那个男人,如今坐在某重要部门的办公室里,偶尔会在傍晚时分来到她的办公室。
玻璃窗外是珠江新城的万家灯火,他们喝着洋酒,谈论着下一批进口批文的事情。
"钢材那会儿太扎眼,"他晃着酒杯说,"现在这样好,日用百货,谁都说不出什么。"
更多名字在悄然崛起:四九城某部委子弟的运输公司,拿着特批的二十辆进口卡车牌照;
鹏城某局领导女婿开的电子厂,享受着特区最优惠的税收政策。
皇冠轿车驶过扬尘的街道,西装革履的新贵们三三两两,出入刚刚装修好的涉外饭店。
这是一个欲望与机遇同时喷发的年代。
有些人靠胆识闯出一片天,有些人借东风直上青云。
财富在重新分配,阶层在悄然流动,整个社会像一锅即将沸腾的水,冒着激动人心的气泡。
改革的春天里,有人播种,有人收获,也有人开始在制度的缝隙间,寻找那些若隐若现的捷径。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也是一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