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说实话,张四维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张允修会将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自己来处置。
那些繁复的账目和各类文书处置,看得张四维都有些昏头。
可他不得不干,张允修那个杀千刀的,自己若是不干,便没有饭吃,甚至每个月五百文的月钱也会被克扣。
账目文书若是有问题,被张允修派遣的书吏发现后,甚至还需要克扣本月月钱!
几个月下来,张四维想搞小动作的心思已经彻底被磨灭了,他也明白了一些道理。
张允修之所以能够有恃无恐地将这些账目交给自己,实在是因为,从部分账目之中,难以看出整体藕煤的情况。
以张四维的能力来说,这些文书与账目,除了一开始有些不适应,没过几日便变成轻车熟路。
有的时候,张四维甚至觉得,自己在这西山孤独终老,也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
每日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反倒是消弭了他心中的浮躁。
将一干账目整理完毕,张四维四处观望一番,值房里头其他人都已经下值,他便偷偷从怀里取出一份《京畿日报》出来。
自半月前伊始,这《京畿日报》便横空出世,虽说内容并非一致,可其中版面和形式,几乎是一比一复刻了《万历新报》。
甚至于《京畿日报》,比之后者售卖价格还要低上一文钱。
依托着晋商们的渠道,背靠着潞王,甚至也有皇家入干股。
短短半月时间,这《京畿日报》便办得风生水起,与《万历新报》分庭抗礼。
比起用来垫屁股的《万历新报》,张四维看着那《京畿日报》,却好像看到故人一般。
前者日常刊登的,都是些话本小说,民间轶事,再用通俗的手法介绍一些朝堂政令。
对于西山工坊之事,也仅仅是提过几嘴。
后者便完全不同了,相关内容都有一些,可更加显得“高级”,符合士人阶级的喜好,所传播的内容也是大不相同。
张四维翘着脚,津津有味地看起这《京畿日报》来。
报纸上有个版面,最为吸引人,乃是讲述西山工坊的专栏。
近来这藕煤接连涨价,西山工坊显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
“张士元这小子,果然是取死之道!”
将那篇文章看了又看,上回张四维自《京畿西陲矿志》之中,便已经探查到,这西山底下乃是有水脉的。
自那以后,张四维心情大好,也不再疯疯癫癫,而是在西山过起了自己欢快的小日子。
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