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
例如将经史子集化为内容之血肉。
这相声不同于其他,咱们既不扮丑博笑,亦不矫揉造作。
穿上一身素色直缀,举止犹如书院先生,何来低贱之说?
今后若引入军伍中,融入操演口号还有忠勇典故,必然能够谈笑间砥砺士气,耳闻目染之下,将士们也能斗志昂扬。”
显然,比起报纸的宣传媒介来说,依托相声、戏剧的传播形式,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特别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普通士卒,以及流民百姓。
历朝历代,大明的民间识字率算是很高的一批,可能够识字的也不过是少数人。
这戏曲还有相声,便极大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允修甚至可以通过降低文本难度,以更加口语化的形式,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受。
如今,台下流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便能够说明“相声”的感染力。
见此情形后,张允修心思不由得活泛起来。
若“相声”真管用,今后自己岂不是可以培养一批相声艺人?
便叫个什么“允修社”“德允社”之类的,还能够帮着老爹张居正,宣传新政的各项政令。
这文本,自己来操刀,再埋下一些“星星之火”,也自然是应有之义。
然而,张溶却不是完全满意,他提醒说道。
“老夫算是信了你,此‘相声’确有独到之处,比之从前的‘俳优’,也更显文雅许多。
然此术终究是小技,可作锦上添花,却不可雪中送炭。
流民们为何闹事?根源在于生计无着,这些人背井离乡之人,反乡亦是绝境。
他们乃是走投无路之人,你想保他们一条性命,就要解决他们的生计。
若非如此,闹将出‘叛匪’来,你张士元也难辞其咎。”
张允修提出建设西山工坊,本来是绝佳的计策。
既能够解流民生计,也能够靠着流民之力,建设起西山的各类工坊产业,堪称是一举两得。
所谓“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然而,再好的方略,若不能落地生根也是白搭。
如今,不单单是流民不理解,就连京中那些朝堂大员、六部堂官听闻此,都皆是不以为意。
这等困境,也正是张溶忧心头疼的地方。
注1:相声段子改编自郭德纲的《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