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终能够进入帝国各大学深造,特别优秀者甚至能够出国留学,那就是凤毛麟角了。
大楚帝国皇室每年用于慈善教育的资金拨款,这只是其中之一,年均拔款高达百万银洋以上。
帝国皇室的教育拔款更多的是用国内义务教育,这部分占据了整个皇室教育拨款的九成,每年超过一千二百多万银洋,主要用于皇家仁慈教育学校和皇家仁济教育学校两大部分。
皇家仁慈教育学校和皇家仁济教育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在帝国本土及海外总督府和海外边疆岛屿遍地开花,总数高达一千四百六十五座学校,受教育的孩子高达470多万人。
其规模不一,大型的仁慈学校数千上万人,美的财政教育拨款高达十几万银洋。
中型的仁慈或者仁济学校数百上千人不等,每年的财政教育拨款义务几千上万银洋,主要用于教师补贴和图书教具购置,支持学校教育。
小型的学校大多在偏僻村和边疆外岛,数量多,面积广,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每年财政拨款只有几百甚至几十银洋,用于聘用乡村教师开支。
这些普及型的义务教育,并非上学不要钱,学生家长力所能及的要缴纳一部分学费,对困难学生实施减免,甚至完全免费教育。
在大楚帝国的教育体系中
皇家慈善教育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政府的公办教育,社会团体新办的集体教育,私人兴办的私人教育和精英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在大楚皇帝郑国辉的五至十年中期规划里,主要任务就是消化现有新占领区,将这些广袤的地区转化为自身实力,尤其以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为主。
在澳洲,则是以最南方的维多利亚州为主,突出重点,集中攻克这块硬骨头。
最核心的事务
就是在1904年7月后举行的维多利亚州换届选举中,一举赢得州长及州议会选举胜利,将该州的行政大权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
根据《澳洲过渡条约》安排
将依然遵循英国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与大楚帝国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州议会和州政府具有自行制定地方法律的权利,自主性更高。
由于英国驻澳洲宪政制度观察团的存在,任何不遵守过渡条约安排的行径,都会引发两国间政治关系的波折,招致英国议会的干涉。
在原有的游戏框架内,才能继续下去。
所以在当前阶段
楚国并没有向澳洲大规模移民,原本楚国影响力极大的五洲联盟区域,华人社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