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的村社晒场,新建谷仓及村庙祭灶,乡村卫生室,引导建设的农村居所范例图纸广泛推广,建设起成千上万的新农村。
根据大楚帝国本土各岛矿产开采的劳动力需求,主要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向外输出土著劳动力,大部分的去向是数百座矿山以及重点工程项目,这两年输出的男性劳动力规模都在130万~150万左右。
这导致以爪哇岛为主的新占领区,每年对外输出的人口数量在220万左右,每年流入的华人新移民在一百五六十万规模。
两者相抵,每年减少人口约60余万。
实际上,本地华裔居民家庭中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仅爪哇岛就有每年七十多万新生儿,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很大程度的抵消了减少的人口。
只不过由于人口登记的滞后,相关儿童需得年满7岁才能登记,所以出现了人口总量的净减少,但总体幅度不大。
殖民地部乐观的估计
在今后的十年间,大楚帝国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完全可以满足,所以不必从北方大陆输入那些目不识丁的庄家汉,移民需求偏向于高端。
必须要识文断字,且有一技之长。
琴棋书画,唱念作打,行医问诊,饱读诗书或其他技艺皆可,每年新移民的规模控制在二百万以下,多以自主移民为主。
大楚帝国政府方面所资助的移民,以救助难民家庭的少年儿童为主,从6岁至12岁不等,北方是威海慈济学校,长江流域是江汉慈济学校和通州慈济学校,南方则是潮汕慈济学校。
这是由帝国皇室资助的四处大型慈济学校,每一座都可以接近数万难民儿童,给与统一的服装,日常教育和饭食,实行统一集中居住,并接受外界慈善捐款。
年满12岁后,分批乘坐移民船抵达大楚帝国本土,继续接受两年的皇室慈善教育,然后根据成绩进行分流。
年满14岁后,成绩不佳的进入厂矿企业或商行,自食其力,成家立业。这部分孩子约占六成以上,很多都进入了船厂,钢铁厂,武器工厂和其他重工企业。
这些孩子接受了多年忠诚教育,相比较普通的华联移民,对大楚帝国皇室更加忠诚,感恩,被称为“陛下的孩子”。
成绩优秀者进入中学深造,高中毕业后很多进入军校,是大楚帝国青年军官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他的进入内政部和殖民地部,或是招募进入警政总署,培养成广大的青年基层官员,是一支维持帝国稳定的重要力量。
那些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者,占比不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