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到必要时候,当慎而重之。
澳大利亚事务,决然避不开伦敦干涉之意志。
所谓独立,并非完全的放任自流,只不过屈从于财政压力,所进行的制度变革而已。
值此重大利益关口,宜少动不说静观其变,潜为谋划方为上策。
一旦表明意图,则无可挽回矣。
如此事事落入下风,则与英吉利国交恶,互相猜忌,且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于事不美。
故臣以为,当韬光养晦,引而不发为上。
些许浅知拙见,恭请陛下教诲。”
章怀忠的意思很清楚,谋取澳大利亚乃是大楚帝国长久之战略,但不可急于一时,也不可匆忙表态站队,反而落了下乘。
若如此,便大幅度压缩了自身政策回转的空间,平白的制造了难度。
随后众臣纷纷表态,各自站位激进派和稳重派,最终内阁重臣竟然不分高下,双方各具一半。
双方各执己见,争吵的不可开交。
及至最后
只有内阁首相范知城尚没有明确态度,看着双方争论不已,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口风严谨的很。
这也是在皇帝郑国辉的身边养成的习惯,陛下没有明确态度前,一切的争论也只是争论,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范知城能够任职楚国首相8年,继而成为大楚帝国第一任首辅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以陛下意志为准。
自大楚帝国成立之日起
大楚皇帝陛下就在各种场合强调,要以帝国利益为核心,去考量各项治国方略和对外政策,而不是人云亦云。
帝王的意志贯彻在政府施政中,这两年来愈发的明显。
具体到澳大利亚事务,因为牵涉到英属澳大利亚自治领,考虑到历史上的澳洲远征军与当前澳洲的现状,就变得复杂了许多。
由于地处西太平洋,澳洲与大楚帝国经济联系极为紧密,再加上数百万华裔移民加成,就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孰去孰从,非常考验当政者的决策。
听着众臣们言辞激烈的争论,皇帝郑国辉高坐在龙座上,神色格外的严谨,看不出任何的倾向。
从他的内心中
恨不得现在就将澳大利亚揽入怀中,成为大楚帝国神圣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事实上没这么简单。
英国虽然说推动澳大利亚的独立,实质上并不希望脱离英联邦的范畴。而是希望遥控澳洲的外交及军事政策,又不给大不列颠帝国带去沉重的财政压力。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大概齐是这么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