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三人畅快而笑,一时之间就像是回到了当年的桃园深处。
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欢笑之后,空气再次渐渐凝固下来,只有炭火的轻微噼啪声。
刘备没有收回握着关张二人的手,沉吟着,仿佛在下定最后的决心,最终他抬起头,目光变得如同磐石般坚定起来,说出了那个经过反复思量、划定的最终『底线』……
『我等或可暂观其变,可借力江东,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以待天时,但是——』
刘备的声音陡然加重,带上了些不容置疑的决心,目光依次扫过关羽和张飞,『若是斐子渊,或有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那弑君之举!害陛下性命!那便是自绝于天下,自绝于人道伦常!到了那时,无论代价如何惨重,无论对手看起来多么强大不可战胜,我刘备,即便粉身碎骨,仅剩一兵一卒,也必与之势不两立,周旋到底!此乃我等身为人臣之最后底线,亦是我等存于此崩坏乱世之最后操守!绝不可失!』
这番话,如同在迷茫汹涌的暗夜海面上,点亮了一盏清晰的灯。
又像是在混乱之中,划下了一道清晰而决绝的界限。
既保留了将来根据时势变化而灵活调整的余地,又坚守了一个在刘备看来是绝不能逾越的道德和政治底线——
不可弑君。
这个『底线』,或许是源于刘备对汉室那虽已飘摇却仍具象征意义的旗帜的残余忠诚,也或许源于他『仁德』人设的内在要求和对自身道义形象的维护,亦或是来源于一种更深层、更冷静的现实计算……
只要天子刘协这面旗帜还在,天下就仍未彻底定型,汉室法统就仍有一息尚存,他刘备作为『刘皇叔』就仍拥有独特的政治资本和道义优势,就仍有在这夹缝中生存,乃至寻求微妙机会的可能。而一旦发生弑君惨剧,他将彻底失去这面旗帜,完全失去道义制高点,也将与斐潜,或是其他弑君者,陷入绝对的不死不休之境,那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之路。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刘备做出了这番的决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此,在历史上,当刘备一听到老曹同学说什么『天下英雄』,便是立刻想尽一切办法远遁三千里,其本质上也同样是有一些这方面的考量。
曹操和刘备私下交谈,话说得再好听,能当『真』么?
就像是领导在会所里面,喝着酒,摸着腿,给某个下属私下说,将来这个位置要让给你……
若是刘备信了,曹操便是一把举起刘备这柄旗帜左右摇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