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有些熟悉,但是也并不代表他就能像是系统一样,随时随地调出某个人的数值来,而且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所谓数值化都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当中更多的应是范围化,也就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
而且这个上下限,还会因为时间,或者某些事情而产生变动。比如官吏贪腐之后不断地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刷新自己的下限。
对于后世来说,县长似乎是一个很小的官职,但是在汉代,恰恰相反。因为通讯和交通的原因,机构官僚体制的约束,导致行政直辖的臂展不足,就连皇帝自己都称之为『县官』,因此在汉代『县令』和『县长』也几乎是类似于一地之首长,管辖该地几乎所有的事情。
庞统停顿了片刻,脸上浮现出了一些忧虑之色,『主公,还有一事,统亦深忧也。主公行授田令、军功爵,万民归心,将士用命。今河东河洛初定,已有克城拔寨,安民垦荒之功勋者众也,虽说不至于车载斗量,然郡守、县令、县丞、主簿、有秩、啬夫、游徼、亭长……此朝廷定制之员额,皆有限数……』
庞统继续说道,『百石之吏,一县不过十数。若克山东,有功者何止百千?纵有虚衔散官可授,然无实职,无俸禄,空名何用?长此以往,恐有功之士寒心,生狡兔死,走狗烹之怨望!届时,山东余蠹,必然借机生事……此事,不可不防!』
斐潜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乱世之中,不管是曹军还是斐军,都会在鼓动士气,攻坚克难之时给予基层兵卒百姓许多的承诺,但是并不代表着这些承诺就一定可以实现……
比如承诺十的,就可能改个十五,二十,说不得那天会改二十五,三十。
反正就这样,又之何如?
斐潜和庞统想要改正东汉以降察举崩坏,官位世袭僵化之痼疾,但是同样也要面对在乱世中新政权酬功与治吏的尖锐矛盾。
庞统对于『位』与『才』的失衡的忧虑,对于面临的官吏职位不足的担心,都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当中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冲突。
所以历史上大多数的封建王朝都不愿意做什么改革举动,温水煮青蛙,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后人的智慧云云,也皆是如此。
封建王朝之中,尤其是传统农耕王朝『官职、俸禄、土地』三位一体,代表着官职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分配社会财富,包括俸禄,以及荫户,还有土地等等的一把钥匙。
斐潜听罢,神色沉静,思索片刻之后说道:『士元之虑,深谋远虑,诚为老成谋国之言。然某以为,卿之思虑,犹囿于旧鼎,未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