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28日,腊八节前一日的台北,终于放了晴。晨雾散得干干净净,阳光透过士林官邸庭院的香樟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萧清瑜刚洗漱完,就听到院外传来汽车喇叭声,阿珍笑着走进来:“夫人,林女士来了,还带着聂先生一起呢,说要跟您一起去街上买熬粥的食材。”
萧清瑜走到窗边,果然看到林晚和聂曦站在门口,林晚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手里提着一个空竹篮,聂曦则背着一个帆布包,正低头跟蒋恒说着什么——恒恒刚晨跑完,还穿着运动服,手里拿着毛巾擦汗。
“这两人倒是积极,比我还急着熬粥。”萧清瑜笑着拿起搭在椅背上的驼色大衣,又对着镜子理了理发髻,“阿珍,你把孩子们叫起来,让他们也跟我们一起去,顺便给念念买些她爱吃的糖葫芦。”
等萧清瑜带着蒋谦、蒋念走到门口时,林晚已经拉着恒恒的手聊开了。“恒恒,听说你在台大报了昆曲兴趣班?”林晚眼里满是惊喜,“正好我最近也在练《牡丹亭》的唱段,下次咱们可以一起切磋切磋。”
恒恒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也是刚报没多久,还不太会唱,等学好了再唱给林阿姨听。”
聂曦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肯学传统的东西,难能可贵。我小时候也跟着家里的长辈学过几句,后来忙起来就丢了,现在想捡都捡不起来了。”
一行人坐着汽车往西门町去,沿途的街道热闹了不少。路边的商铺挂起了红色的灯笼,有的还贴着“腊八安康”的字条,卖年货的小贩推着车沿街叫卖,糖炒栗子的香气顺着车窗缝钻进来,让蒋念忍不住趴在车窗上张望:“妈妈,我要吃糖炒栗子,还要吃糖葫芦!”
“知道了,到了西门町就给你买。”萧清瑜摸了摸女儿的头,看着窗外的景象,心里泛起一阵暖意。虽然远离故乡,但这热闹的烟火气,倒让她想起了南京的夫子庙——每到腊八前后,夫子庙也是这样张灯结彩,挤满了置办年货的人,糖炒栗子、糖葫芦的香气能飘出好几条街。
汽车停在西门町的巷口,几人刚下车,就被热闹的人群裹着往前走。聂曦主动接过林晚手里的竹篮:“你们慢慢挑,我来拎东西,别累着。”
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