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研讨会开到第三个小时,空气里的火药味已经浓得化不开。
安小甲攥着手里的修改稿,指节泛白。对面的制片人敲着桌子,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安老师,不是我说你,现在的观众就爱看强强联合、双向奔赴的爱情线,你非要把林砚和陈默写成‘纯友谊’,这剧拍出来谁看?”
“可这不是爱情故事!”安小甲的声音有些发颤,却依旧挺直了背,“他们是彼此的支撑,是比爱情更长久的存在,为什么非要往爱情上套?”
“长久能当饭吃吗?”制片人冷笑一声,“投资方要的是热度,是话题!你不改,这剧就别想开机。”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江陵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刚打印好的分镜稿。他显然听到了里面的争执,目光在安小甲泛红的眼眶上停了停,随即对制片人点了点头:“张制片,我刚改了一版分镜,或许我们可以聊聊。”
安小甲看着他走过来,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委屈。这已经是第三次因为“友情线”还是“爱情线”争吵了。她坚持要保留原著里那份克制的默契,而制片方却觉得“不够抓人”,非要加吻戏、加误会,把纯粹的友情扭曲成暧昧的拉扯。
江陵把分镜稿摊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这里可以加场戏,林砚发烧,陈默背着她去医院,路上摔了一跤,却先护着她的头。”他抬头看向制片人,“不用台词,动作就能体现在乎,比吻戏更有力量。”
制片人皱着眉,显然不太满意。江陵却没退让,继续说:“您看原著的读者评论,百分之八十都在说‘终于有不硬凑爱情的故事了’。我们要做的不是迎合,是留住这份难得的‘不同’。”
安小甲看着江陵坚定的侧脸,突然想起他们第一次讨论剧本时,他说“你的故事有自己的魂,别让别人给改散了”。那时她以为只是句安慰,现在才明白,他是真的在守护她的坚持。
可分歧并没有就此结束。
一周后,制片方绕过安小甲,直接给江陵发了一版“修改意见”,明晃晃地写着“增加林砚对陈默的告白戏”。江陵把意见转发给安小甲时,附了句:“别慌,我来处理。”
安小甲却慌了。她知道江陵在业内的压力——这是他独立担任总编剧的第一部剧,投资方的态度几乎能决定他的前途。她看着那条“告白戏”的要求,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固执了?或许,稍微妥协一点也没什么?
她拿着修改稿去书店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