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走投无路,彻底活不下去了,谁又会铤而走险呢?
大明的百姓,还是很会忍耐的。
接下来的三日,两人走遍了南京内外。
在城外,亲自和种地的老农交谈。
才知这南京城的小民,有田的不过十分之一,九成都是佃农。
这些佃农租种地主的田,不仅要交五成到七成的地租,还得提前交“预租”,就是下一年的租子今年先交一半。
更有“押租”,租地前得先给地主一笔押金,若是收成不好交不上租,押金便被没收。
这对百姓的盘剥,远甚于北直隶。
“这般租税,这日子当真能够过下去?”袁可立皱着眉头问道。
“员外容禀,去年天旱,收成减半,我交了预租和押租,家里连糠都没得吃,只能把小女儿卖给地主家当丫鬟。”
老农说着,眼圈便红了,指了指不远处的荒坡。
“那坡上,去年冬天饿死的人,埋了十几个。”
袁可立闻此言,心中沉重。
他从腰间取出一块碎银,递给这个老农。
“去给家里的置办几件衣物,买些肉食罢。”
从这老农话中,袁可立知晓他家里困难,家中只有两套能出门的衣服。
家中子女却有七个。
他那些家人,没衣服,连门都不敢出。
日子也是困难。
就没有吃饱的时候。
“这如何使得?”
老农当即拒绝,但袁可立却已经离开了。
最后,老农跑着回家,从家里拿出了仅剩的两个鸡蛋,跑着追上袁可立,将两个鸡蛋像宝物一般递给袁可立。
“恩公,小小回礼,不成敬意。”
袁可立见其如此,一言不发的接过两个鸡蛋,只是心中更加沉重了。
到他回到南京,已经入夜了。
秦淮河的热闹更甚。
画舫上的灯火连成一片,映得河水都成了暖红色,笙歌、笑声飘得很远。
不过。
这南京热闹是热闹,但这只是属于那些官绅的热闹罢了。
百姓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第四日清晨,两人回到南京五军都督府。
袁可立坐在堂内的木椅上,脸上没了往日的沉稳,语气里满是沉重:
“原以为南京是江南重镇,如今看来,这里的情况也不好啊!”
张维贤站在一旁,附和道:“官绅奢靡,百姓困苦,米价飞涨,怨气渐生。
若不早做整顿,怕是要出乱子。
江南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