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稳定,可建奴残部未灭,蒙古部落态度不明,说不定哪天就会再起战事。
朕还要靠这些将士彻底平定辽东外患,岂能在赏银上失信于他们?”
“赏银必须按时足额到位,哪怕是动用内帑,也绝不能拖延。”
朱由校转过身,目光扫过孙如游与孙慎行,语气郑重。
“你们回去后,即刻与户部商议:一是盘点国库现存银两,优先划拨封赏所需;二是从内帑中支取五十万两补足差额。
总之,务必在十日内将赏银、物资筹备妥当,由司礼监与兵部派专人押送前往辽东,当面发放到将士手中。”
孙如游与孙慎行闻言,心中皆是一震。
他们没想到,皇帝竟会如此重视赏银的兑付,甚至不惜动用内帑。
感受到皇帝的怒火,孙慎行连忙躬身请罪。
“臣思虑不周,险些误了大事,还请陛下恕罪!臣即刻与户部、兵部商议,定不辜负陛下嘱托,按时将赏银筹备到位。”
朱由校摆了摆手,语气缓和了几分。
“朕知道你们是为国库着想,并非有意轻视将士。”
“只是你们要记住,大明的江山,是靠将士们用命守住的。对他们的承诺,必须兑现。这不仅是赏银,更是朝廷的信誉,是大明的根基。”
“那些战死的士卒,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亲人了。他们的家属,只能靠这笔赏银过日子。
若是连这笔钱都要拖延,朕这个皇帝,又有何颜面面对九泉之下的将士?”
孙如游与孙慎行垂首肃立,心中对朱由校多了几分敬畏。
这份对将士的体恤,这份对承诺的坚守,或许正是陛下能让辽东将士奋勇杀敌、取得大捷的根本原因。
良久,孙如游躬身奏道:“陛下所言极是,臣等受教了。臣即刻前往户部,与户部尚书李长庚商议拨款事宜,定在半个月内将赏银、物资筹备妥当,绝不让辽东将士寒心。”
“去吧。”
朱由校点了点头,目送两人退出暖阁,目光重新回到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国库空虚的压力依旧存在,可他心中却没有了之前的烦躁。
赏银的兑付虽会暂时加剧财政紧张,却能稳住辽东军心。
作为帝王,不仅要懂得“开源节流”,更要明白“何为底线”。
对将士的承诺,便是他不可动摇的底线。
只要守住这份底线,大明的将士便会始终追随,大明的中兴之路,也会走得更加稳健。
朱由校心中始终清楚,他这个皇帝能稳稳推行新政,离不开手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