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久居江南,与南京士绅集团往来甚密,对新政的态度始终暧昧。
今年推行番薯种植时,南京京营曾以“军粮充足”为由拒绝采购番薯,背后便有徐弘基的默许。
上半年,徐弘基因旧伤复发,递上辞呈请求致仕,朱由校却压着奏疏不批。
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顺理成章换上自己人的时机。
直到上个月,时机终于成熟。
朱由校一道圣旨,召英国公张惟贤即刻前往南京,接任南京守备武臣,同时赋予他“整肃南京京营”的全权。
张惟贤出身英国公府,素来以忠直著称,且久在北方任职,与江南士绅无甚牵连,更重要的是,他之前曾协助整顿京营,深知如何剔除军中的“地方势力渗透”。
旨意下达时,朱由校特意嘱咐张惟贤:“南京京营积弊已久,若有敢阻挠整肃者,可先斩后奏。”
这短短一句话,便是给了张惟贤打破江南军事壁垒的尚方宝剑。
紧接着,朱由校又动了“内守备”之位。
他将原南京守备太监召回北京,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高起潜。
这位高起潜之前曾是郑贵妃的旧仆,在郑贵妃失势期间见势不妙,果断倒向朱由校,不仅揭发了郑贵妃一党的多项密谋,更在后面抄家八大晋商的时候尽心尽力。
由此深得朱由校信任。
派高起潜去南京,朱由校自有深意:
高起潜既懂军事,能与张惟贤配合监督京营。
又善察言观色,能精准捕捉南京官员的异动,更重要的是,他无江南根基,只会一心向他这个皇帝效忠。
临行前,朱由校给高起潜的密令只有八个字:“摸清诸事,据实奏报。”
朱由校便是要让高起潜,撕开南京官场的龌龊。
至于兼任“参赞机务”的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朱由校则采取了“缓兵之计”。
王在晋虽非自己心腹,却也无明显劣迹,且在南京任职多年,熟悉江南军政事务,若贸然撤换,恐引发南京官员的集体反弹。
朱由校选择暂时不动他,却已暗中布局。
他有意让袁可立接任南京兵部尚书。
袁可立素有“刚正不阿”之名,更重要的是,他与江南士绅无任何利益牵扯,是推行新政的理想人选。
待张惟贤、高起潜在南京站稳脚跟,便是王在晋调往北京、袁可立南下之时。
届时,南京的文武核心,便会尽数换成朱由校的“自己人”。
不过。
朱由校倒也没有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