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察虽六年一次,眼下还没到时候,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真要是有人故意拖延税收,朕不介意派钦差下去,专门查那几省的官场。
是贪是懒,一查便知!”
没人敢接话。
看这三人鹌鹑一般的模样,朱由校只得是摇了摇头。
若能借京察之机,把江南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换下去,税收难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可他更明白,文官集团对“祖制”看得比什么都重,六年京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若是他无故打破周期,定会被言官们扣上“破坏祖制”“专断独行”的帽子,到时候不仅内阁会反对,连宗室勋贵都可能出来说情,反而激化矛盾,连眼下的新政都可能受牵连。
更何况,提前京察太容易被解读为“皇帝不信任现有官僚系统”。
自他登基推行新政、整顿边军以来,文官们对新政的非议就没断过,若是再动京察,怕是会引来更大的反弹。
辽东战事还靠着文官们在后方筹粮,他不能把所有文官都推到对立面。
“朕不搞大察,却也不会放任不管。”
“先把这话放出去,让江南的官员们知道,朕盯着税收这事呢。真要是到了年底还缴不上来,或是查出来有猫腻,到时候可就不是‘京察’那么简单了。”
这是他退而求其次的法子。
不搞全面京察,避免与文官集团正面冲突,却借着“派钦差小察”的风声,先震慑住那些敢借税收做文章的官员。
既保留了皇帝的威严,又给了文官们台阶,算是眼下最稳妥的策略。
三位大臣闻言,面色各异:
方从哲眉头微蹙,他既担心这风声震慑力不足,又怕真要派钦差时,会引发江南官场的动荡,一时拿不定主意。
李汝华则捻着胡须,神色平静,似乎在琢磨这风声该如何传达到地方,才能既不失威严,又不激化矛盾。
唯有李长庚,紧绷的肩膀悄悄放松了些。
他最怕皇帝当场发怒,追责户部办事不力,如今皇帝不仅没雷霆大怒,反而只让“多上心”,显然是暂时没打算追究他的责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半截。
朱由校看着三人的神色,心中也有些烦闷。
税收的难题、江南的阻力、文官的牵制,像一团乱麻,让他实在心累。
这皇帝,当真没那么好当啊!
他摆了摆手,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税收之事,你们多盯着些,有消息随时禀报。都下去吧。”
“遵命!”
李汝华与李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