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有魄力,陛下信你,可也不能总让陛下为你‘兜底’。
就说这次纳蒙古女子入宫的事,你可知在朝中掀起了多大的波澜?”
“哦?”
熊廷弼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心中咯噔一下,连忙问道:
“此事我一直在前线忙碌,还真未曾听闻朝堂的动静,公公此话怎讲?”
王承恩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熊廷弼,本事是有的,但对朝堂争斗实在是太不上心了。
若是没有陛下,恐怕
他这个辽东经略,早就当到头了。
王承恩缓缓说道:
“国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纳外族女子入宫的先例,祖制里虽没明说,却也是默认的规矩。
陛下为了全辽东大局,明知会违逆祖制,还是下了旨。
结果旨意刚下,都察院的弹劾奏疏就堆成了山,不少老臣跪在文华殿外,说陛下‘坏祖宗规矩’‘引外族女子乱宫闱’,连内阁首辅都出面劝陛下‘三思’,到现在,这风波还没平定下去呢。”
“轰!!”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熊廷弼心上。
他只想着如何稳住科尔沁部、如何打赢眼前的仗,却从未想过,自己一句“许诺”,竟让皇帝背负了“违逆祖制”的骂名,还引来了满朝的弹劾。
他攥紧了手中的书信,脸上的血色渐渐褪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愧疚。
“原来是这样……”
熊廷弼的声音低沉了许多,眼神也黯淡下来。
“我竟不知,因为我在辽东的安排,给陛下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他不敢想象,皇帝在朝堂上面对满朝弹劾时的场景。
既要坚持支持辽东战事,又要应对老臣的死谏,这份压力,全是因他而起。
若非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对辽东战局的重视,恐怕早就有人借此事弹劾他“妄议宫闱”“裹挟陛下”,他这个辽东经略,怕是真的做到头了。
王承恩见他神色凝重,也放缓了语气,安慰道:
“经略公也不必太过自责。陛下心里清楚,你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辽东。
他常跟咱家说,熊廷弼是难得的帅才,只要能收复辽东,这点‘风波’,他扛得住。”
可这话非但没让熊廷弼宽心,反而更觉愧疚。
他沉默良久,才缓缓抬起头,眼中重新有了坚定的光芒:
“公公放心,我熊廷弼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待我收复铁岭、开原,稳定了辽东局势,定会亲自上书朝廷,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