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由校越听眼睛越亮,等她说完,忍不住一把将她抱起来,哈哈大笑:
“朕怎么忘了!朕的皇后,可是这天下最好的‘带货人’啊!”
皇后的法子看似简单,却掐准了要害。
上行下效本就是世间常态。
只要让番薯先在权贵阶层流行起来,成为“时兴之物”,百姓们的排斥感自然会消减大半。
再配上这些改良的吃法,解决了口感问题,何愁推广不开?
张嫣被他抱得脸颊微红,轻轻捶了他一下:“陛下又取笑臣妾了。不过是些妇人之法,能帮陛下分忧便好。”
朱由校放下她,郑重地说:“这可不是妇人之法,是真知灼见!就依你说的办,让各府夫人入宫赴宴。朕要让这番薯,从紫禁城火到寻常巷陌去!”
当然,仅凭皇后的一场宴席,终究只是撬动民间风尚的一角,要让番薯真正在大明的土地上扎下根,还需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
朱由校心里早有盘算:
皇明日报得立刻跟上,辟出专栏刊载番薯的高产事迹,甚至可以让翰林院的学士们动笔,将番薯包装成“观音赐粮”。
说是灾年里观音菩萨怜惜苍生,特意降下的救命粮。
或是“神农遗种”,称是上古神农氏为庇佑万民留下的神物。
这般说辞,最能在信奉鬼神的民间扎下根去。
而且,皇明日报上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亩薯抵十亩谷”的说法,用具体的数字对比。
寻常谷子亩产不过百斤,番薯却能轻松过千斤,哪怕口感稍差,在灾年里也是能救命的宝贝。
配图可以画些饥民捧着番薯粥感恩流涕的场景,直观地凸显其救荒价值。
至于锦衣卫安插在各州府的眼线,也该动起来了。
让他们混在市井里,借着闲聊说些“番薯救了某村饥荒”的故事,编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比如“一亩番薯千斤粮,灾年饿不着爹和娘”,悄无声息地将番薯的好处渗透到乡野之间。
他还打算让顺天府牵头,在京郊皇庄办一场“谢薯神”的祭祀活动。
搭起戏台,请来戏班,摆上蒸薯、薯干做祭品,让百姓们跟着焚香祭拜。
这般热热闹闹的场面,既能消解大家对番薯的陌生感,又能借着祭祀的庄重,让“种番薯能得神佑”的念头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也得把番薯的精加工做出花样来。
切成条晒干的番薯干,也能装在精致的瓷盒里,赏赐给藩王和外邦使臣。
一旦贴上“贡品”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