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一个清明!”
“不仅如此。”
朱由校扶起他,目光灼灼。
“朕要你建立一套新的军饷体系,从户部拨款,到军饷发放,每一分银子都要有去处,每一个兵丁都要实名登记,谁再敢克扣贪墨,就摘了他的脑袋!”
这不仅是清查,更是彻底的革新。
杨涟望着皇帝眼中的决心,心中再无半分犹豫。
他知道,这趟差事,无异于提着脑袋走钢丝,可若能成,便是再造大明边军之功。
“臣,领旨!”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异常坚定。
“臣定不辱使命,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陛下厘清九边军饷,练出能战之师!”
朱由校看着他黝黑却坚毅的脸庞,满意地点了点头。
杨涟在漕运上展现出的铁腕与审慎,正是整顿九边最需要的品质。
把这副担子交给他,放心。
只是,朱由校望着杨涟坚毅的眼神,心中却掠过一丝隐忧:
这一趟九边之行,他能活着回来吗?
他太清楚杨涟此行的凶险了。
整顿漕运,触动的不过是文官与漕商的利益,至多是明枪暗箭的攻讦。
可整顿九边军饷,动的是军队的根基。
那些将官们靠着虚报兵额、克扣军饷盘剥多年,早已将这些灰色收入视为囊中之物。
而军队,是掌握着刀枪的暴力机构,真要急了眼,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到时候,随便来一场“匪类偷袭”,或是“建奴游骑突袭”,甚至是“意外身故”,都能让一位钦差大臣不明不白地消失在边地。
想让他死,理由实在太多了。
朱由校收回目光,语气凝重地补充道:“九边凶险,你此去步步荆棘。朕给你十日时间准备,粮草、护卫、文书……但凡有需要的,尽管跟朕开口,朕必全力满足。”
又是陛下这般毫无保留的支持。
杨涟心中一热,眼眶微微发酸。他躬身抱拳道:“臣谢陛下隆恩!这就回府研究九边军籍、饷银旧档,若有需用之处,定不敢瞒报。臣向陛下保证,必定将此事办得漂漂亮亮,绝不辜负圣恩!”
受皇帝如此信任与倚重,若是连这点差事都办不成,他杨涟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便是死了,也无颜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目光中带着期许:“好好去干,朕信你。”
随后,他又细细叮嘱了几句,让他务必注意自身安全,遇事多与东厂派驻边地的缇骑联络,切莫孤身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