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下心中的激荡。
他曾以为陛下年轻气盛,行事操切,可如今看来,那些被斥为“严苛”的手段,却实实在在地扭转了颓势。
若陛下的方向是对的,他又何必拘泥于旧日的恩怨?
不管东林还是齐楚浙党,能救国就行。
“去午门。”
杨涟对车夫道,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
“不去高府了。”
他连家都没回,径直让马车驶向紫禁城。
到了午门外,他取出早已备好的牌子,递给守门的侍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求见陛下。”
侍卫见他一身风尘,官袍上还沾着漕运码头的泥点,起初还有些迟疑,待接过牌子仔细一看。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几个字赫然在目,再比对吏部签发的勘合文书,确认无误后,才不敢怠慢,连忙捧着牌子转身入内通报。
不过片刻,便有一位司礼监的随堂太监快步走来,上下打量了杨涟一眼,虽见他模样狼狈,却不敢有半分轻慢,躬身道:“左都御史,陛下在乾清宫召见,请随咱家移步。”
“有劳公公。”杨涟拱手应道,随即跟上太监的脚步,踏入了这座象征着天下至尊权柄的宫城。
穿过一道道朱红宫墙,走过一条条铺着青石板的宫道,沿途的侍卫、宫女皆垂首侍立,气氛庄严肃穆。
杨涟一路留心观察,竟发现皇极、中级、建极三大殿的琉璃瓦多有破损,檐角的彩绘也斑驳褪色,显然是许久未曾修缮。
连带着周遭的回廊、栏杆,也处处可见岁月侵蚀的痕迹,全然没有新帝登基后大兴土木的迹象。
他心中不由一动。
陛下登基至今,内忧外患不断,却始终未曾动用工匠修缮宫殿,连东宫旧居都未曾翻新。
这般节俭,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看来,陛下将心思与银钱,是真的都用在了国事上。
正思忖间,已到乾清宫东暖阁外。
“传左副都御史杨涟进见!”
暖阁内传来太监清亮的唱喏声,打破了周遭的静谧。
杨涟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官袍,迈步踏入暖阁。
殿内暖意融融,檀香袅袅。
朱由校正坐在御案后批阅奏疏,见他进来,抬眼放下了朱笔。
杨涟心头既有忐忑。
不知陛下对自己这位“旧党”余孽会是何种态度。
又有期待,他已做好准备,无论陛下交付什么差事,哪怕是刀山火海,他都要接下。
他猛地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