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火星都不许靠近。
也正是有这些闲得蛋疼的京营将士在,天津卫才这么快进入正轨。
出了水师衙门,沿着新铺的石板路走到堤岸,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原本局促的码头已被拓展开来,新砌的条石堤岸向水中延伸出数十丈,足以容纳更多船只停靠。
与两月前水面上仅孤零零漂着几艘破旧苍山船的景象不同,此刻的港湾里船只密密麻麻。
乌艚船、艟艏船、沙船、火船、连环船、鹰船、车轮舸、赤龙舟
陈列其中。
这满眼的船影,看得随行官员们啧啧称奇。
陈奇瑜站在堤上,望着这片热闹景象,嘴角带着几分自得。
这些船,来得可不容易:有部分是他让人沿着海河两岸寻访船家,好说歹说加钱买下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漕运衙门“还”回来的旧船,原本堆在船坞里蒙尘,如今修修补补又能下水。
最多的还是靠“船引”换来的,那些想出海的商户献上自家船只,换取合法航行的凭证,其中不少便被水师挑拣着留了下来。
“佥事大人,这才一个多月,咱们水师的家底就翻了几番啊!”
新晋的水师千户兴奋地说道,指着水面上穿梭的船只。
“再过些时日,天津水师就可以恢复往日荣光了。”
陈奇瑜却轻轻摇了摇头。
“热闹是热闹,可拿得出手的不多。”
“你看这些船,多是百石以下的小船,能在近海转悠,真要遇上大风浪,怕是撑不住。”
尤其是福船那样的巨舰,更是难觅踪迹。
那种能载三百人、架二十门火炮的大船,才是水师的“定海神针”,可如今整个大沽口,连一艘像样的中型福船都没有。
不过,陈奇瑜望着水面上穿梭的船只,眉头渐渐舒展。
好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陛下早已下旨,命江南造船厂选派百名熟练工匠北上,在大沽口另起船坞,专门打造福船、广船这类大型战船。
此刻,那些带着江南口音的工匠怕是已经在赶来的路上,用不了多长时间,港湾里定会有真正的巨舰下水。
再加上通过船引收拢的这些中小型船只,天津水师的运输调度能力,总算有了个初步的模样。
至少往辽东运送粮草、军械,不必再全然依赖漕运了。
只是,运输是运输,海战是海战。
下一步,便是要让这支刚凑齐船板的水师,真正具备在海上与敌交锋的能力。
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