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将门,祖父是嘉靖年间抗倭名将茅坤,家学渊源自不必说。
此人自幼便不似寻常世家子弟耽于诗酒,反倒最爱扎在军营里,看士兵操练、摸兵器形制,十几岁便能对各类军械的优劣评点得头头是道。
更难得的是,他于万历四十七年辑成的《武备志》,洋洋洒洒两百四十卷,从弓矢甲胄到火器车船,从历代阵法到边防舆图,无所不包,堪称大明军事的“百科全书”。
这般通古知今的才识,在文恬武嬉的大明,实属凤毛麟角。
如今,孙元化与张焘皆在工部营缮清吏司任职,一个主掌火器研发,一个专司西洋技艺引进。
茅元仪则在兵部职方清吏司当差,负责校订历代兵书、参酌军制改革。
三人虽分属两部,却因对军事革新的共识,常有往来,隐隐成了朝堂上推动火器强军的核心力量。
半个时辰后,东暖阁外响起了脚步声。
孙元化、张焘、茅元仪到了。
“臣孙元化(张焘、茅元仪),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三人齐刷刷跪倒在地。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三人,见他们神色恳切,便抬手道:“都起来吧。”
待三人躬身站定,他不绕半分弯子,直接道:“朕今日召你们来,是想问些火器上的事。”
“火器”二字刚落,孙元化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们钻研此道多年,盼的便是能得陛下垂询,将火器强军的抱负付诸实践。
如今,机会来了!
“臣等若有片言寸识,定当倾囊相告,绝不敢有半分藏私!”三人异口同声,语气里满是赤诚。
朱由校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
“诸位或在工部掌研发,或在兵部参军制,你们说说,我大明的火器究竟如何?与西方相较,又差在何处?”
三人思索一番之后,孙元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国朝火器数量虽众,质量却参差不齐。军中主力仍是三眼铳与大将军炮。三眼铳能连发三弹,近战威力尚可,却精度太差,百米之外便难中目标;大将军炮虽威力惊人,却笨重异常,需数十人推拉,稍有泥泞便寸步难行。”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至于鸟铳、快枪之流,虽比弓弩稍强,却也多有弊病。譬如鸟铳,雨天易受潮熄火;快枪射程不足百步,远不及西夷火器。”
张焘在旁补充道:“孙协理所言极是。臣去年赴澳门购炮时,曾见西洋技师试射火绳枪,五十步外能穿透三层铁甲,且装填速度远胜我军三眼铳,三眼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