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更要其质子同入京师。若只取几家,反令其疑朕有偏袒之意。”
袁可立适时插言:“陛下,可明发诏谕时模糊品级界限,改为‘辖地超百里或拥兵逾五千者’,如此既涵盖主要土司,又不至显得刻意针对。”
皇帝眼中精光一闪,当即拍案:“善!便依此议。另着礼部在国子监设‘夷生馆’。首批质子入京后,朕还要赐他们御制《忠孝集》,命翰林每月考校其课业。待三年期满,学优者准其省亲,顽劣者继续留监。”
军事文化一手抓。
不养出几条大明忠犬,如何真正的改土归流?
大方向已经定好了。
至于细则,朱由校还要在朝会的时候,与群臣共议,争取政策考虑到方方面面,不会出什么差错。
朱由校此举暗含更深层的帝王权术考量。
通过群臣共议定策,既可集思广益完善政令,又能将政策实施的风险与群臣绑定。
即便日后施政出现差池,作为廷议公决的政令,追责时自然由制定者分担,而圣明独断的天子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罪归于下,功归于上’的御下之道,正是深得嘉靖帝政治智慧的精髓。
朱由校既以明君姿态广纳谏言,又以暗主手段规避风险,可谓将帝王心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至于像崇祯一般皇帝带头冲锋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朱由校是不会去做的。
西南之事暂且稳下去,接下来,便该解决辽东的顽疾了!
辽东,到底该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