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拿起自己口述的诏谕,确定没有问题之后,便吹了一口气,等其晾干了再加盖大印,送往辽东。
只是朱由校刚放下诏谕,便看见魏朝的那张可憎的老脸。
魏朝脸上慌乱之色是藏不住的。
“魏朝,有话便说,不必诺诺不敢言。”
魏朝陪着谀笑,说道:“皇爷,内阁中刘一燝、韩爌,以及吏部尚书、六科道官、御史们,之前都上奏举荐袁应泰为辽东经略,陛下未经过内阁而发中旨,恐怕.”
朱由校面不改色,问道:“恐怕什么?”
“恐怕他们会拒不奉行,即便是表面接旨,实际上也会阳奉阴违。”
所谓中旨,是皇帝绕过内阁票拟、六科抄发等法定程序,直接下达的旨意。
为何官员敢抵制,拒不奉行,还是因为祖制与成法的冲突。
《大明会典》规定:“凡诏敕必由内阁票拟,六科署案,方为成命。”
中旨因未经法定程序,被文官集团视为“违制乱法”。
大明朝说是皇权集中,但作为皇帝,发个圣旨都会被驳斥违法,说来也搞笑。
“这个他们是谁?”朱由校眼睛微眯,似有杀气四溢。
魏朝赶忙跪伏而下,汗流浃背的说道:“奴婢不敢妄言朝政。”
朱由校眼神冷冽。
“你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若你都不敢妄言朝政,那朝政谁来议论?”
权势又要,得罪人的事情却不干。
那朕要你有何用?
魏朝只好说道:“那些文臣视中旨如洪水猛兽,抵制中旨者,必人数众多,不仅仅是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的官员皆会弹劾。”
似熊廷弼的请辞,皇帝裁定了之后,内阁会拟旨慰留,但需内阁抄发六科,方为合法。
而朱由校绕过了这些程序,相当于变相剥夺了这些人的权力。
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
皇权强势时,如永乐、嘉靖、万历前期,中旨多被强制执行。
如永乐迁都北京、嘉靖大礼议。
皇权弱势时,正统、弘治、崇祯朝,中旨常遭抵制。
如崇祯调吴三桂入关中旨被兵部拖延。
强发中旨是有风险的。
嘉靖为推行大礼议中旨,134名官员遭廷杖,17人杖毙,君臣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万历“争国本”中旨引发15年朝局动荡,间接导致明末党争失控。
然而,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了。
若是一直被这些文官桎梏,他还怎么让大明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