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众所周知的,德国佬也干敢于花大价钱去投入。
故而,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不仅是德属巴布亚与俾斯麦群岛,就连其他岛屿上都有不少的产业与设施。
德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并不多,除了中非几个地方,就是太平洋上的这些岛屿,海外投资最多时超过百亿马克。
德国光是在德属巴布亚以及俾斯麦群岛多年的经营,就投入了超过二十亿马克,如今这些都成为了文莱共和国的战争红利。
更为宝贵的是,德国在这些殖民地有大量的冶金行业,还有大量的重工业工厂,完好的接收了几个经营得无比完美的港口与设施,凭借这些,文莱共和国具备了成为一个中型强国的基础。
从棉兰老岛为第一步,获得了宝贵的未开发地,大量的耕地,再到加里曼丹岛全岛,获得了更多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再到如今的整体外围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还收获了大量的资源产出地,一个基本的工业基础。
之前文莱共和国通过抢地盘,成功的化解了国内的矛盾,使得土著能够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资源,以利益驱使,归化了大量的土著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文莱共和国之前的农业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斯里巴加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文莱共和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牧业的发展,这是它的传统政策,在大战期间亦如此。大战期间,农牧业的主要是销售和运输两大问题。
以小麦而论,明年待外销外运的小麦将会高达三十五万吨,待运待销数额如此巨大,不设法解决立即会给文莱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文莱新兴的羊毛产业也有此问题。
如果是石油产品倒是好办,文莱专门向中国订造的大型油轮派上了用场,一度被称为文莱战列舰的两艘三万五千吨级油轮曾经被称为靠石油而暴富的文莱象征,炫富的象征,但是,此刻它们将会掠取暴利。
可是传统的物资比如粮食就有些难办,毕竟不能像石油产品一样搞专门运输巨舰,无法降低运输成本。
为解决问题,文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麦生产事务。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由文莱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
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文莱国家银行和其他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