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潜力反而更让人看重。
光是能够在塞班岛战役中给日军以重创,就能让世界刮目相看,只是这个战役被当事双方有意的封锁而已。
目前文莱共和国实际人口数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万,接近于澳大利亚,当然,对英国公布的数字则是两百多万。
文莱共和国首批就动员七万人的军队赶赴欧洲战场,再加上还要驻防从德国手中抢来的地盘,已经是相当的不易,足够让英国感受到自治领对母国的维护。
金翰圣其实已经得到了李安生的指示,利用这个时机来消耗土著与白种人的人口数目。
参战可不是闹着玩的,后世历史上,澳大利亚耗用战费达 3.64 亿英镑,此外花费在年金、遣送归国费、伤员、战债利息以及归国士兵补助等项达 2.7 亿英镑左右,两项合计达 6 亿英镑,这笔数字太过庞大,文莱共和国可承受不起。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英国急缺参战兵力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尽可能的武装土著军队过去,尤其是桀骜不驯的棉兰老岛土著。
凭借文莱两百多万的人口,送个三五十万的土著去送死,够意思了吧。
要知道,战争后期,兵力匮乏,物资固然紧缺,但主要还是兵源枯竭带来的厌战情绪最为危险。
如果文莱共和国真的能故源源不断的维持四个师的兵力在欧洲战场,对于英国的贡献可想而知。
参战固然有大笔军费支出,但何尝不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命脉是羊毛与小麦,那么文莱的命脉便是石油、煤铁、粮食。
这些物资的价格高企,配合适当的政策,有利可图,同时制造业与原料加工业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世界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之前文莱共和国的军事工业与钢铁工业只不过是在中国的扶持下有了一个浅薄的基础而已,大规模的需求刺激,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文莱共和国专门成立了军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应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机构。政府竭力实现在武器和军用被服生产上能自给自足,为此建立了一些国营军需工厂,如专门制造步枪等武器的斯里巴加湾大型兵工厂。
钢铁工业在世界大战的初期发展尤为迅速,之前文莱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与扶持,斯里巴加湾成为了钢铁基地。
这次文莱共和国从德属殖民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德国人经营殖民地的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