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书屋 > 综合其他 > 买活 > 买活第521节

买活第521节(3 / 12)

灭鼠运动之下,幸未出现鼠疫再一次大范围流行。因而,买地百姓虽然也不免应付物价上涨的局面,但粮价还算平稳,日子也总能过得下去。

对于买地多年的老人来说,已经过了多年的好日子,虽然这些年来,冬日越来越冷,但棉花、毛衣的普及,让过冬难度下降,他们是不会因为一年偶然的大灾而萌发迁徙念头的。但中原道的移民们,想法就不一样了。

第一年就遇到了这样严峻的大雨,不免让他们对江北的气候,信心下降。再加上这几年南洋的确风调雨顺,给移民的政策又好,他们便很积极地迁徙过来种田了——在老家挨了几年的饿,到了江北,粮食供应也还紧巴,那就去粮食最丰产的地方呗!天下都在吃南洋米,总不能到了南洋还担心饿肚子吧!

在南洋,的确是饿不了肚子,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南洋大概是全天下米最廉价的地方了,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必然的影响——南洋的农户,接受教育越多,心思越灵活,就越不愿意种米,这其中的道理,和江南毁田养桑是一模一样的。

米价低,就代表了稻田的单位产值低,即便产量高,也有很多机械帮助减轻劳动负担。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100斤棉花、100斤橡胶、100斤白米,把它们运到村口发卖,付出的汗水,也是100斤的力气,可获得的收入,却是天差地别,一个农户如果三种作物都能种,他会更愿意选择种哪种?

正是因为南洋这些年气候好,种什么都能活,除了南洋米之外,还供应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或重要或新奇的新作物,农户才会在作物中挑三拣四,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趋利取向。哪怕是知识教,都无法扭转这样的势头——如果强求一个人不为自己牟利,那么这样的宗教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这是任何人不能反驳的道理。

如果说,买地本土连年丰产,那也就罢了,可就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本土气候灾害频发且越来越严重,南洋米,已成为了本土粮食供应的生死线,没有南洋米,别说北方赈济立刻就要中断,就是还未完全消化的江南诸道,工作也必然难以开展。

所以,六姐对南洋委员会的公文来往中,提到确保南洋米产量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语气越来越慎重,郑地虎就更加不敢掉以轻心了。但他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那就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管是土著,还是原本下南洋的活死人,在知识教的教导下,越来越会种地也越来越聪明了,在本地更是已经扎下根来,对知识教的依赖度逐渐下降,已几乎可以自给自足,他们也就越来越不愿意种水稻了!

最新小说: 春渐显 嗨!乌鸦哥[古惑仔3只手遮天] 综影视:我与男神藕断丝连 攒花藏刀 我的女友总想让我吃软饭 天降和竹马都和我睡了[校园 H] 人在漫威,做幕后黑手 宰相养成实录 不择手段 蜜宠幸孕妻:慕少,强势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