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眺望前方的狭小土路,一时间也有些恍然:这条路数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中穿行而过,又有多少名人由此出入彩云道,甚至哪怕是如今在沿海名声赫赫,被很多人私下奉为航海侍奉神的三宝太监,当年或许也是由此离开彩云道,踏向他传奇的一生,陶珠儿第一次感受到了古迹那幽幽的韵味,启人深思的魅力,心道,“这样难走的路,千百年来也有这么多人走完了!人力,真是伟大至极!”
“今日,我也踏上了这条路,我的终点,又在何处呢?”
第1046章 五尺道
五尺道, 顾名思义,宽仅五尺,在有些山间狭隘地方, 甚至还不足五尺,大概只有尺多些, 恰好就是一匹马可踏过的宽度。用如今买地的度量衡来说的话,五尺大概在两米左右, 也可说明秦尺要比敏尺宽裕一些。这也是陶珠儿所走过最窄的官道:她幼年随着家里人迁徙的时候,被挑在箩筐里,从竹编的箩筐缝隙之中,也摇摇晃晃地眺望过广府道山间的路面。
当时他们行走的官道,怎么说宽也有个四五米,可以容纳两队人相向而行——毕竟是官道么,那种只容一人通行的乡间小路, 一般都在村子通往官道的支路,官道本身不论多么年久失修,至少规模是在这里的。
年纪稍长, 也不免东奔西走,但那时候,买地内部的官道基本都铺设了水泥, 这道路一平坦,各种车辆也就都来了,独轮车、二轮驴车、三轮人力车、四轮马车, 以及木轮、橡胶轮的自行车, 林林总总,总能把旅人的路程填满,就算再怎么周折, 也比凭一双脚干走要快且省力。
在买地,城际之间门的移动,早就默认要乘坐交通工具了,五尺道这里却是不然,这里的条件,大概就和买地十余年前差不多,陶珠儿只有在一些描绘早期外差的回忆录里看到过,说当时第一批走出云县、临城县,到丰饶县出外差的女吏目,在路上就是遇到相当的困难,也是要翻越省道边境的一座大山,生活条件又有多么多么艰苦云云。
现如今,买地的女吏目,不管人数如何,那要说走得远,立志城、非洲港口也都是有女吏目过去的,去丰饶县而已,这不就和抬脚到邻居家串门一样的吗?现在看来,如此慎重其事真是没有必要。这大概也是社会风气在过往不知不觉的一种改变了。
就说这男女之别吧,这些年来实在是废弛得厉害,十几年前,女吏目和一帮男私盐贩子出差的时候,还要彼此照应着,大概是为了各自的作风来做个见证。到陶珠儿这里,从松江登船到叙州,这么久的航程,间门断也有女乘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