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听说过特科,大多数人都居住在燕山和大马群山一带,那些犄角旮旯的村子。
在这些村子里,生活可以说是一成不变,只是在几年前,有人想要到村里来开班——简直就是笑话!基本还没弄清这些人的来历,他们就因为班实在开不起来而离去了,村民们和他们的接触实在是并不多的,因为村里的地主老爷们不喜欢这些开班的先生,村人也就不敢和他们有什么接触了。因此,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将要面临的一切非常的茫然,唯独的幸运,是他们生活在京城附近,所说的土话大抵离官话还相差不远,只是带有一些语调上的差别,如此,还不至于离开家乡没多久,就突然变成了聋子和哑巴。
但是,没有办法,必须离家,不然真的没有东西吃了,饥饿,成了所有人生活中最高的主旋律——饿,实在是太饿了,这种饿要远超过平时的轻度饥饿,而是一种恐慌而绝望的饿,当然了,在这样的地方居住,饿肚子太常见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有谁能真正吃饱的?
哪怕是壮劳力,在家中拥有优先采食权,看着面黄肌瘦的家人,也要压抑自己的食欲,否则家里人恐怕真的会饿出毛病来,他们充其量也只是吃到有力量去干活而已,真正充分满足食欲的日子,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算是过年也不能撒开膀子大吃大喝。再加上这几年的天候还非常不好,若不是村子里经过德高望重的地主和宗老们,引进了土豆和玉米,他们恐怕早就要慢慢地饿死了,人在很饿的时候还要去干活,就会容易生病,生了病可不就只能在家里等死了么?
有了土豆和玉米,勉强补上了这些年天候带来的麦子减产,他们的胃口也被养大了一点,但饱足依然是永不存在的幻觉,这些杂粮能顶肚子,但却止不了馋,人们的胃口仿佛变得越来越大,怎么都吃不饱,吃杂面馍馍,若是白面多,吃上一个,当时不觉得什么,干起活来能顶个一两个时辰的。可吃这些杂粮,当时吃下去觉得饱了,可一干起活来,很快手脚就没有力气,这时候胃里还不算空呢,可就非得再吃点粮食下去才有力气,久而久之,胃被撑大了,又觉得消化过于牢乏似的,还添了胃病。村子里很快就形成共识,这些杂粮损胃,还是不能大种,得和麦子配合着吃。
但是,今年连这些损胃的杂粮,都填不饱肚子了,绝大多数人家上路时,带走的是家里仅剩的残余,他们把玉米碴子磨成粉带在身上,家家户户分到人头,只有个十几斤的——若是不走,衙门不管饭,这十几斤吃完了,那就只有开人市!把家里的亲眷卖进人市里,换来一些血做的粮食,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