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倾注在周渭身上。
然受惯歧视的周渭,并不以为意。
周渭珍贵的从怀中掏出户贴,交到礼部官员的手中。
当看到户贴上乏善可陈的信息后,礼部官员兴致缺缺,然就在他发放“准考证”时,户贴上的一道简短信息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原是南汉人士?”
礼部官员的语气中,带上了怀疑。
今日报名的学子,原户籍绝大部分是中原的,毕竟向周渭这么能跑的人,的确很少见。
见礼部官员有所怀疑,周渭连忙解释道:
“曾经是,数年前来我就仰慕王化,迁入大宋境内。”
周渭的解释,并未打消礼部官员的猜疑。
就在场间气氛一时陷入凝滞时,旁边出现了一道声音:
“岭南,不是大宋国土吗?”
这道声音一出,礼部官员脸色顿时一变。
说这句话的是刚来至场中的薛居正。
因深知赵德秀对科举新政的看重,薛居正在忙完公务后,便想着来贡院外看一看。
薛居正一到,就见到部内官员正在为难周渭。
表面上这名礼部官员,是在担心科考会混入敌国奸细,但实则这一点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要想通过科考入仕,是需要真凭实学的。
若能在大宋入仕,何须屈尊当一朝不保夕的奸细?
况且哪有奸细,先在流民中混迹数年的。
见是薛居正到来,礼部官员连忙起身行礼。
“晋王有言: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看来这一上情,你并不能体会。”
说完后,薛居正便示意身后一名亲信上前代替这名官员。
见重新安排好后,薛居正便脸带庆幸的转身离去。
幸亏今日心绪不宁,来了这贡院外。
不然要是属下不公,引得有些学子前去敲登闻鼓,那他的仕途基本到头了。
薛居正虽远去,但他说的话却被许多学子所听到。
“未必人间无英才,谁与宽些尺度?”
细细琢磨着这句话,周渭对话中的“谁”,有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体会。
大宋建隆二年六月。
自科举新政公布后,开封城内就出现了一股踊跃的报名热潮。
这一股热潮,在开封城中持续了近一个月之久。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礼部一应官员可是忙的不可开交。
既要审查报名士子身份,又要同时对报名士子进行学识上的基础考核。
幸亏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