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策。
而一旦由咨议省设立登闻鼓,那么日后新政其他方面有何冤屈处,咨议省亦有直接听闻民声。
但赵德秀觉得沈义伦的策略,还可尽善尽美。
赵德秀看向众臣说道:
“既登闻鼓由咨议省所设,孤身为咨议令,便是有司主官。
当告知百姓,登闻鼓一响,孤当亲自主理案件。”
赵德秀说完后,又自然的看了薛居正一眼。
赵德秀的本意是让薛居正,将这一措施记录下来。
而面对赵德秀的这一眼,薛居正脸色再变,宛如深水般无神。
有着赵光义与沈义伦的补充后,维护科举公正方面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接着赵德秀将想法,放在了科举的其他方面。
“隋唐科举时,每科录取人数常二十余人,区区二十余人,如何为国举才?
孤打算今朝的科举,当不问出身,广纳学子。”
赵德秀的这一想法,无疑又是对在座众臣的一大冲击。
依隋唐旧制,“工商杂类”身份的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时期明面上虽公平限定“工商杂类”,实际上却水分满满。
例如黄巢家族世代贩盐,妥妥的商人阶层,若按规定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何来日后的“屡试不中”?
想一想便知,在获得考试名额的过程中,黄巢暗中行贿了不少官员。
从这一事例足以看出,唐朝时期对考生的身份限制,对有钱有势者无用。
真正受难的,是广大有才学,却无钱无势的寒门士子。
若不在招生范围上有所改变,科举过程中再公平,亦无法完成赵德秀心中对科举新政的期许。
这一刻的薛居正,已然放弃挣扎。
“还请殿下明言。”
殿下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听到薛居正的询问后,赵德秀直接说道:
“自今年起,除不孝、不悌、抗拒新政、曾犯罪责者,其他学子,不论年龄,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赵德秀划定的范围,让在座众臣齐齐一惊。
方才就猜到,赵德秀会进一步扩大招考范围。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赵德秀这哪是进一步扩大,分明是用手中权力的利刃,直接劈散了笼罩在寒门学子头上数百年的那片权贵阴影。
当赵德秀的这一举措公布出去后,不知天下间多少寒门学子,会对赵德秀感恩戴德。
而赵德秀的大刀阔斧,让薛居正显得有些为难。
“殿殿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