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带着激动心情应声大步跨出。
赵德秀的身影一出现,瞬间成为殿内众人的焦点。
在殿内众人眼中,这一刻的赵德秀,光芒万丈!
赵德秀停在丹墀下,声音清朗地应道:
“臣在!”
赵匡胤望着阶下身影,眉宇间变得愈发柔和。
昔日陈桥驿的风波犹在眼前,如今这孩子已能毫无争议的,承担起社稷重担。
赵匡胤微微抬手,御座旁的王继恩忙捧来一座玉盘。
玉盘上摆着的,是赵匡胤命名工巧匠打造的亲王玺印及金冠。
接着赵匡胤已起身朝着阶下走去,一旁王继恩亦步亦趋。
“晋王玺印,重若泰山。
今日你受此玺印,需要时刻以百姓为念,莫负了这方印的分量。”
片刻后,赵匡胤已来到赵德秀身前,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父子间的温情。
赵匡胤来到身前后,赵德秀已俯身。
在满殿的注视下,赵匡胤亲自取起盘上金冠,将它戴在了赵德秀头上。
接着赵德秀从赵匡胤手中接过玉盘。
承载着众多玺印的玉盘沉重,当赵德秀朝着赵匡胤行礼承命时,殿外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原是在礼官的示意下,殿外的禁军将士在齐呼着“晋王千岁”。
滚滚虎贲声浪,如战鼓声般涌入殿中,震的殿内众臣再无法安坐。
宰相范质与王溥率先出列,躬身道:
“臣等恭贺陛下,恭贺晋王殿下!”
有着范质与王溥的带领,起身百官随之纷纷躬身,一大片紫绯绿的袍袖如浪涛般起伏,显得壮观非凡。
距那一日的元旦宴会,过去已有一段时间。
今年众臣们并未休沐。
在万岁殿中,赵匡胤将目光落在赵德秀身上。
“晋王,你怎么看?”
赵匡胤询问的,是关于如何安置城外流民一事。
在先前的统计下,开封城外的流民,目前有二十万之众。
二十万流民中,少有青壮,多的是老弱妇孺。
尽管由于赵德秀从湖湘之地带来大量粮食,解了京畿地区的燃眉之急,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坐吃定然山空,得想办法帮助流民们自力更生。
在赵匡胤的询问下,赵德秀起身答道:
“臣以为,可效前朝之制,给予流民土地。”
流民的产生,在于连绵不绝的战乱,让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
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后,百姓只能成为流民,四处游荡,寻找那